趙猛 張現軍
口腔頜面部腫瘤是臨床常見的腫瘤,手術切除時為了保證治療徹底,會造成面頸部組織大量缺失和繼發畸形,使咀嚼功能、語言功能受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及面部美觀度,因此術后組織缺損修復對于局部功能和外觀的恢復尤為重要[1,2]。隨著顯微技術的不斷發展,串聯皮瓣被應用于口腔頜面部腫瘤術后缺損修復中,該方法既能封閉創面、消除死腔,又能通過組織瓣的串聯修復,恢復局部組織功能,但會擴大手術創面,增加血管危象發生率,對術者技能、經驗要求高[3~5]。臨床上對修復組織缺損方法進行探索,發現股前外側嵌合皮瓣于同一血管供體部位和上級母體血管蒂內切取且包含多個獨立皮瓣,皮瓣取材靈活、準確,對組織創傷較小,逐漸被應用于臨床中,取得了較好的重建效果[6,7]。本研究選擇股前外側嵌合皮瓣進行口腔頜面部腫瘤根治術后缺損修復,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5月~2018年10月進行口腔頜面部腫瘤根治術后缺損修復的58 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手術方法分為對照組(股前外側聯合多皮瓣修復)29 例,觀察組(股前外側嵌合皮瓣修復)29 例。對照組:男12 例,女17 例,年齡30~52 歲,平均(43.22±6.14)歲;腫瘤部位:口咽鱗癌7 例,上頜竇鱗癌5 例,牙齦鱗癌4 例,頰部鱗癌8 例,舌鱗癌5 例;分化程度:高、中分化各11 例,低分化7 例;術后缺損范圍為(6cm×5cm)~(15cm×10cm)。觀察組:男15 例,女14 例,年齡30~51 歲,平均(43.13±6.54)歲;腫瘤部位:口咽鱗癌6 例,上頜竇鱗癌7 例,頰部鱗癌7 例,舌鱗癌5 例,牙齦鱗癌4 例;分化程度:高分化10 例,中分化11 例,低分化8 例;術后缺損范圍(6cm×7cm)~(17cm×10cm)。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術前全麻,均由同一組醫師進行手術。術中先行原發病灶清除并行周圍淋巴結清掃,依據患者病變部位情況做手術切口,為確保手術徹底,外緣1.5~2.0cm 組織均切除;并于術中做冰凍切片,證實切緣陰性,依據術后的缺損部位、面積大小制備皮瓣。
觀察組:依據ABC 系統標記進行皮瓣切取,A點為髂前上棘,髕骨外上緣處為B 點,AB 連接中點即為C 點,5cm 半徑畫圓定位穿支血管,AB 線中點內側3cm 做切口,行穿支血管探查,并于皮膚上對搏動理想的穿支血管作標記,管徑需>0.5mm,以最終選定穿支血管為中心調整并確定皮瓣位置,確保皮瓣邊緣血運良好后切斷血管,確定血管蒂無扭轉后將皮瓣移植至缺損部位,手術過程中要保證皮瓣血管的吻合[8]。
對照組:股前外側聯合多皮瓣修復,以股前外側為主要皮瓣供區,并于此基礎上聯合多皮瓣行修復。包括:胸大肌供區皮瓣、背闊肌供區皮瓣、橈側供區皮瓣,供區術后可植皮縫合或拉攏縫合。
1.3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皮瓣制作與顯微吻合時間、經口進食時間、愈合時間;②術后3 個月,由口腔頜面外科的非術者醫師對術后恢復情況進行評價[8],包括滿意度、外形、工作情況、飲食、口腔容納水測試、口腔閉合、咬合、吞咽、張口度、咀嚼、語言功能11 個方面,各項評分為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恢復越好;③評價皮瓣修復效果,對皮瓣色澤、美觀度及功能進行評分,分值為0~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皮瓣修復效果越好;④記錄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比較行配對t檢驗,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指標比較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觀察組,皮瓣制作與顯微吻合時間短于觀察組,術后經口進食時間、愈合時間均長于觀察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n 手術時間(h)皮瓣制作與顯微吻合時間(h)經口進食時間(d)愈合時間(d)觀察組 29 5.41±1.05 1.45±0.72 16.26±2.43 11.02±1.95對照組 29 6.25±1.43 1.06±0.65 20.31±2.51 14.27±2.29 t 2.550 2.165 6.243 5.819 P 0.014 0.034 <0.001 <0.001
2.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張口度、飲食、咬合、容納水試驗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滿意度、工作情況、外形、口腔閉合、吞咽、咀嚼、語言功能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s,分)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s,分)
指標 觀察組(n=29) 對照組(n=29) t P滿意度 8.32±0.54 7.70±0.51 4.495 <0.001外形 8.45±0.46 7.06±0.40 12.280 <0.001工作情況 7.37±0.65 6.85±0.54 3.314 0.001飲食 8.32±0.30 0.55 8.25±0.37 0.791 0.432容納水試驗 8.09±8.05±0.61 0.262 0.794口腔閉合 8.53±0.47 7.81±0.36 6.549 <0.001咬合 8.41±0.82 8.35±0.75 0.291 0.772吞咽 8.65±0.64 8.02±0.51 4.146 <0.001咀嚼 8.97±0.86 8.40±0.77 2.659 0.010語言功能 8.34±0.37 7.72±0.30 7.009 <0.001張口度 3.04±0.25 2.95±0.20 1.514 0.135
2.3 兩組患者皮瓣修復效果比較兩組患者皮瓣色澤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皮瓣功能恢復及美觀度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皮瓣修復效果比較 (±s,分)

表3 兩組患者皮瓣修復效果比較 (±s,分)
組別 n 色澤 美觀度 功能觀察組 29 7.72±0.48 8.23±0.62 7.54±1.02對照組 29 7.65±0.54 7.87±0.57 7.02±0.74 t 0.603 2.302 3.846 P 0.521 0.025 0.030
2.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6.90%,對照組為24.13%,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口腔頜面部腫瘤根治術后病變周圍存在一定程度的組織缺損,缺損多為唇頰舌及口底軟組織,術后面部組織缺損修復可恢復頜面部生理功能及面部美感,矯正患者面部缺陷[9,10]。近年來,臨床上采用了一種新的組織缺損修復方式—股前外側嵌合皮瓣修復,其以旋股外動脈降支作為血管蒂游離部分肌瓣,自股外肌穿支血管走行游離相應部位的皮瓣,肌皮瓣位于肌肉、皮膚區分出的穿支血管區域,滿足了各種組織修復的需求[11~13]。
本研究中對照組手術時間長于觀察組,皮瓣制作與顯微吻合時間短于觀察組,術后經口進食時間、愈合時間均長于觀察組,觀察組術后滿意度、工作情況、外形、口腔閉合、吞咽、咀嚼、語言功能均優于對照組。說明股前外側的皮瓣包含肌肉、皮膚甚至部分骨組織,使得皮瓣制作與顯微吻合時間較長,其次,股前外側的皮瓣內部血供充分,術中吻合主要血管蒂即可建立良好皮瓣血運,不會損傷供區主干血管,對供區功能的影響較小,外形修復優勢明顯,有助于恢復患者口腔各區域功能[14,15]。但兩組患者術后皮瓣色澤、飲食、咬合、容納水試驗、張口度比較無差異,在美觀度、功能上差異顯著,提示股前外側嵌合皮瓣修復可改善面部外形及口腔功能,但不會對口腔內部結構產生影響。與楊何平 等[16]和徐中飛等[17]研究一致。
串聯皮瓣供區包括橈側供區皮瓣、胸大肌供區皮瓣等,供區位于手部暴露部位,制取皮瓣需要植皮修復,植皮區域位于人體裸露處,對外貌、功能影響較大,此外,部分皮瓣在旋轉移位過程中容易出現血供障礙,創面愈合不良,皮瓣壞死發生率較高[18]。而股前外側嵌合皮瓣可提供的組織量充分,對術區塑形、就位有利,尤其是供區遠離腫瘤術區,移植成活率高,皮瓣感染、壞死的發生風險低[19]。本研究中經嵌合皮瓣修復后并發癥發生率為6.90%,顯著低于串聯皮瓣修復組的24.13%,觀察組1 例頜面底下瘺并發感染,1 例局部壞死,對照組3 例頜面底下瘺并發感染,血管危象、局部壞死各2 例,與上述結論一致,與謝遠鴻等[20]研究中并發癥發生率相似。但股前外側嵌合皮瓣修復技術要求較高,應用時需注意以下幾點:①手術修復時,需確保皮瓣的2 條回流靜脈相互吻合,分別吻合于頸外靜脈系統、頸內靜脈,以便靜脈回流暢通,降低壞死幾率;②明確腫瘤根治及頸清手術的意義,腫瘤切除和止血操作應徹底,皮瓣移植后需嚴密縫合,防止出現術后血腫或口腔下頜下瘺感染,影響皮瓣血運,導致手術失敗。
綜上所述,應用股前外側嵌合皮瓣修復口腔頜面部腫瘤根治術后缺損,患者美學滿意度高,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是修復口腔頜面部腫瘤術后缺損的理想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