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作家蕭軍有個短篇小說《四條腿的人》。我就開始尋找此書,問了幾個煤礦作家以及我認為可能知道情況的同志,均未果。也買了《蕭軍文集》等書,還是未能如愿。前幾天我在成善一先生的《活著要有點精神》一書中見到他寫的《再讀〈四條腿的人〉》一文。此文寫于2009年12月,說明他在2009年見過此書。于是與成老聯系,在他女兒成藝丁的幫助下,有了線索。9月8日成老來電話講:這篇小說收入在《中國大眾創作文藝叢書》中,于是從網上買到此書。此書屬于該叢書第一輯的“工業編·煤炭集”,也是“中國烏金文庫之一”,還有個副標題“中國煤礦短篇小說精選”。大眾文藝出版社1996年10月出版。共收錄煤礦小說28篇。《四條腿的人》就列在第二篇。此外,經進一步查找獲悉,此文收于蕭軍的小說集《十月十五日》一書中,該書由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6月初版,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新版。我記述這些情況,并不是要說明找到一篇文章的不容易與曲折,主要是想使其他同志不至于再走彎路。
作者在該小說之后注明寫于1936年11月23日,距今已過去83年了。這是蕭軍的第一篇煤礦短篇小說。為什么要用“四條腿的人”作為標題呢?蕭軍在1982年回憶說:“那個采煤工在德國帝國主義者經營的煤礦被軋斷了雙腿,給了他很少的錢,逐出礦外,從此就爬著、乞討著生活在人間。”他還說,“這篇小說是我在一九三六年秋和一位朋友路經山東博山,到那時由日本帝國主義者經營的礦上參觀以后所留下的印象和事實而寫下的。”(《十月十五日》新版前記)據成善一先生回憶他訪問蕭軍時所言:“那是1936年10月,他第二次從青島返回上海,在膠濟鐵路的火車上,一個博山人約他去看煤礦。他去了,借了一套窯衣就下井了。那時的礦工背煤不是走,而是用繩索拖著煤筐像蝎子一樣往上爬。上井后看到一個沒有雙腳爬著討飯的人。他的雙腳是在井下受傷被醫院鋸掉的。于是產生聯想,寫了《四條腿的人》。人本來是兩條腿嘛,可是那個時候,礦工受著非人的待遇。”(成善一《活著就要有點精神》作家出版社2011年12版)據查考,這個“博山人”就是蕭軍的朋友呂吟聲。“他到淄博煤礦區參觀,在街上親眼見到被拋棄街頭的四條腿的礦工,于是就寫成了這個短篇小說。”(徐塞:《可貴的精神,痛苦的選擇》見《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6.3)以上情況,使我們了解了蕭軍創作此篇小說的緣起、背景以及他到山東淄博煤礦考察的簡要過程。這也說明小說的素材來自于煤礦,是有充分的事實依據的。
還是回到《四條腿的人》的文本中來吧。該小說共三個部分。小說的情節圍繞礦工王才井下遇險、被醫院鋸掉了雙腳、成為兩手著地,必須爬著走的四條腿的人的種種情況。
一開始作者交代,一個叫王才的青年礦工,在德國人占領與統治的煤礦里,踝骨在煤坑中被砸碎。當王才在醫院里醒來的時候,得到回答是:“你的踝骨不能用了,我們已經鋸去了它。”面對雙腳被鋸掉的這個殘酷的事實,看到“從那黑色褲管中伸透出來”,“已經不是腳了,只是在頂端上有紫色褶皺的肉棒”!他憤怒了。然而他的憤怒在德國人的煤礦中是沒有人當成一回事的。當管事的外國人給了他300元錢時,王才的憤怒達到了極點,他不要公司的錢,把這300元撕碎了,他決不低頭,他只要“我的腳”,“我要用腳走”,“還給我的腳”!這嘶嚎的呼號,深深地撞擊、撕扯著讀者的心。就這樣,他不用穿鞋襪了,被強行趕出了醫院。于是他成了一個兩手著地,爬著走的“四條腿的人”,這一走就“在這個灰色的城市中爬了二十年”。
二十年過去了,如今德國人已經換成了日本人。在街上,不論大人小孩都叫他“四條腿的人”,他認為這是對牲畜的稱呼,是對他的侮辱。他用“石塊攻擊這樣侮辱他的人”。然而這又有什么用呢?還有比他更不幸、更老的“四條腿的人”,人們稱之為“老四條腿的人”。人們連他的名字都不知道,他也忘了自己的名字。日本人更加殘暴,只給了他150元的腳錢,在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卻比德國人少給了150元。但他甘于忍受這種侮辱。他說:“像我們這樣殘廢的人”,“要想活下去”,“只有忍受侮辱了”。這是王才所不能認同的。
這時,又一個殘廢礦工出現了。此人叫常春,是王才“兒時的朋友”,他們曾一塊兒在井下當童工,“一同下的煤坑”。到他倆長到可以下井干活的年齡,便分開了。常春到“更遠更深的煤洞里”刨煤。然而一次井下事故,他失去了一只眼,“眼睛里陷下去”,日本人說他還能勞動,只給了100元完事。當然,常春花完100元后,還要下井,他極有可能成為又一個“四條腿的人”。
時間過得真快,二十年過去了。那些嘲笑“四條腿的人”的孩子們,如此也紛紛下井挖煤了。王才知道,他們當中會有不少人成為“四條腿的人”,這還算是好的,更多的則是連命也保不住。
然而,這些“四條腿的人”并沒有熄滅煤礦工人改變自身命運的希望之火。這個希望就是中國人從外國人手中收回煤礦。他們等待著,那個常春要用“轟山的炸藥”焚燒山頂上所有的白色建筑,結果被抓進了監獄。他們希望祖國強大起來,不要讓外國人踐踏中國的煤礦,他們追問那些“有腳的人,為什么不收回自己的煤坑”?“你們要把自己的腳……還不如我的價目……賣給外國人嗎?我的腳賣給德國人了……可是,我并沒有收他們的錢!”這種帶血含淚的反問,鏗鏘有力,擲地發出金石之聲,撞擊著讀者的心。這不僅是對煤礦工人精神的真誠肯定與褒揚,也寄托了作者憂國憂民、同情礦工、憤恨黑暗、企求光明、盼望解放的情懷。
《四條腿的人》是蕭軍在新中國成立前創作的唯一的煤礦題材短篇小說,是那個時期煤礦短篇小說的佳作。
此小說有另外三點值得注意:
一是直接描寫煤礦中最特殊的群體,即因工傷殘的礦工群體。他們是煤礦中被拋棄街頭、生活最艱難、處境最悲慘的一群,是最值得同情與關愛的人。這一題材的小說在新中國成立之前是僅有的一篇。作者在小說中涉及的傷殘礦工的救治、醫療、撫恤標準以及社會如何對待他們等一系列要害性問題,都是值得深思的,即便在今天也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二是煤礦童工問題。王才與常春都是在少兒時期下煤井背煤的童工,這是舊煤礦多數礦工子弟的歸宿。童工們在環境極其惡劣的煤井里,“像一只蝎子似的,尾巴拖著裝滿煤石的籃筐,整年在的坑底下競賽地拖運著”。孩子們“仰著、臥著,乳羊似的一條腿跪落著”,“在低洞下全是蝎子似的爬著”。這些孩子在井下就是“四條腿的人”,或者就是未來的四條腿的人。他們只能“掙著成人們三分之一的工錢”!童工的悲慘遭遇與命運,不僅與小說的標題及主旨暗合,也提出了解放煤礦童工這一重大而沉重的課題。
三是宣揚礦工的團結友愛精神。作者寫出了那位無名的“老四條腿”礦工讓王才到自己在破廟中的住處,以便給餓了三天的王才一些吃的。王才的同伴,瞎了一只眼的常春,執意要背著王才走路的細節,都折射出礦工心中的愛,表現出礦工相互關心、相互扶持、團結互助的真情。這些都是非常感人而且值得書寫與肯定的。
(2019年9月10日)
吳曉煜:河北灤縣人。南開大學歷史系畢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自然科學史學會會員,中國煤礦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煤炭工業志》編委會副主任委員、總纂。已出版《華夏與海國游記》《歐非見聞錄》《中國古代詠煤詩》《夜耕村雜記》《學林漫筆》《糾正錯別字》《中國古代煤炭開發史》《中國煤礦史讀本(古代部分)》《中國煤礦安全史話》《煤史鉤沉》《修志指要》《礦業史事雜俎》《中國煤炭碑刻》《名人與煤炭》《酒史鉤沉》《瘟疫縱橫談》《向善的軌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