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
摘要: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一幅氣勢恢宏的風俗畫,具有篇幅巨大、人物豐富、景象壯觀的特點,生動地描繪了當時北宋京城的社會形態,場景逼真,充分展現了農耕文明的面貌,表現了創作者追求和平盛世的祥和景象,是中國風俗畫的代表。
關鍵詞:《清明上河圖》;賞析研究;風俗畫
北宋時期是我國古代經濟較為繁榮的時期,商業、手工業都得到了空前發展,市場的規模不斷擴大,市民的生活逐漸豐富,形成了市民生活藝術。同時,很多畫家在繪畫過程中試圖從實際生活中汲取素材,創作出了很多反映市民生活的風俗畫,其中《清明上河圖》是最為典型的宋代風俗畫。
一、藝術的高度真實性
藝術來源于生活,現實生活經過提煉而升華為藝術。美學創造一直以來追求自然,所有的美學作品都要以現實為基礎。北宋時期,國家經濟繁榮,社會文化也得到了發展,尤其是繪畫取得了空前進步,誕生了很多偉大的畫家,創作出大量的作品,能夠反映當時社會市井生活狀況的畫作很多。北宋時期的《清明上河圖》是典型代表,這幅作品生動地反映了北宋時期的社會生活情況,取材于現實生活,描繪了當時人們生活的細節,特別是對勞動者、小商販等社會底層人物形象進行了刻畫。《清明上河圖》是我國風俗畫的重要作品,為后世對歷史真實生活狀況的考察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張擇端是北魏時期影響力較大的畫家,其描繪的《清明上河圖》堪稱神級作品。該幅畫卷的突出特點是具有極強的形象感,底蘊深厚,畫中事物的特征比較明顯,與故事情節相互對應,繪畫場景真實可感。此外,張擇端通過深入觀察社會生活,并對其進行分析和研究,掌握北宋都城人民的日常生活情況,進而更加真實細膩地描繪出當時的環境,包括虹橋、商鋪等。畫卷中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車轎夫、船夫、商販、仆役、作坊工人、說書藝人等市民的生活生產狀態,同時也將官吏等人物悠閑的生活狀態惟妙惟肖地描繪出來。張擇端的繪畫具有集體性特點,一些繪畫者側重于追求內心的心境和精神陶冶,他的作品則與之不同,有著很強的包容性,個體人物的形象就代表了一個社會階層。其畫作成為社會現實和人民生活的聯系,有著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和社會意義。《清明上河圖》中的虹橋,再現了北宋時期橋梁的真實形態,為現代的橋梁考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是十分珍貴的歷史借鑒。
二、《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點
(一)構圖和內容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是北宋畫家張擇端鮮有的存世精品,也是我國的國寶級文物,目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該作品以長卷形式,通過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清明上河圖》的構圖十分嚴謹,有著長而不沉的特點,體現了畫家高超的繪畫技巧,整幅畫卷描繪了集會由繁華熱鬧轉變為平靜的場景。畫卷主要分為三部分,即郊外風光、汴河場景以及城內街市,畫卷的前端描繪了村舍、農家等建筑,春暖花開的季節,綠芽萌發,炊煙裊裊,小橋流水,反映了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畫卷中汴河兩岸是最為熱鬧的部分,兩岸人煙輻輳,一些人在茶舍休息,一些人在小館吃飯。規模宏偉的虹橋矗立在汴河之上,橋上橋下都十分熱鬧,人們比肩接踵,騾子在橋上走著,橋面上抬著轎子的人吆喝著讓行人讓路,達官貴人騎著馬在橋上行走,橋下的汴河有船只在穿梭,一些在卸貨,一些停駐在岸邊,十分繁忙。以城樓為中心的市區街道是畫卷的高潮部分,街道的兩旁有官府衙門、酒樓、藥店等,一些規模較大的店鋪和宅院都掛著招牌。川流不息的街道上,商販在吆喝著,貴族在轎子里神情倨傲,行乞的老人默默地等待著施舍。
(二)人物刻畫
在《清明上河圖》中,畫家集合了各個社會階層的人物,同時運用高超的繪畫技能將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畫卷中包含了上百個行業的人物,有乞討者、算命者、商販等,人物動作十分多樣,姿態也十分豐富。從人物神態來說,畫卷上的人物形態各異,十分生動,人物的服飾也各具特點,可從中明確分辨人物的地位和身份。
(三)透視方法
《清明上河圖》色彩十分協調,較為淡雅,不落俗套,筆墨技巧十分流暢、細膩,線條遒勁,不同于一般的界畫。從整體的角度來看,《清明上河圖》使用散點透視方法,將景物作為整個畫作的整體,沒有過多的遠景和近景,畫卷的開端是郊野,其中心是汴河虹橋,再以繁華的街道和城樓結尾,人物形象十分豐富卻不雜亂。畫家使用焦點透視法描繪細節和局部,例如汴河排隊的船只以及店鋪、房屋等都體現了這一方法。散點透視法和焦點透視法的有效結合,使畫卷景物更加協調,形成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四)筆墨技巧
風俗畫主要取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節令習俗,傳統風俗畫對繪畫內容十分重視,但繪畫手法比較平凡,藝術格調不高。然而,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有著十分高超的藝術性筆墨技法,彌補了傳統風俗畫的不足。例如,畫家通過干筆濕筆、淡墨濃墨的交匯,栩栩如生地表現出事物的形態特點,使人物更加真實。此外,畫家以松筆、干筆共用的方式,使畫卷呈現出“外松內緊”的藝術效果,使整個畫卷熠熠生輝。
三、唐宋之后文人畫家的地位提高與張擇端的社會地位
在《中國畫學全史》中,鄭午昌先生從藝術演進過程的角度將畫史劃分為四個時期:唐虞之前的實用時期、三代秦漢的禮教時期、宗教化時期以及文學畫時期。在唐以及唐之前的時期,繪畫者的繪畫受到自然、政治以及宗教等影響,而在五代、北宋后,畫家的自我意識開始覺醒,更加崇尚筆墨和寫意,希望在繪畫中體現自我價值。如果西方藝術界認為文藝復興是西方人覺醒的時期,那么唐宋五代可被認為是中國人覺醒的時期,這主要體現在繪畫筆墨上。在封建時期,繪畫成了一種依附于政治的職業,為統治者所利用,畫家是依附于權勢的。中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崇尚禮教,以禮來治理國家,當時的文人成為封建禮教的傳達者。隨著中國文明的發展,源于周朝的禮儀典章制度逐漸完善,畫者遵循“文物昭德”的宗旨,并將其納入中國文明的基本表現內容。此外,規范的禮儀典章制度也是美術教育的基本內容。
四、風俗畫繪畫風格分析
(一)《清明上河圖》中的社會世俗化傾向
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描繪了郊野到汴京城內的風光景色,包括客棧、酒樓、橋梁等建筑,以及牲畜和大小船只,真實地反映了汴京城內百姓的生活。《清明上河圖》中涉及農工商業、水陸交通以及宗教文化藝術等,作為典型的民間風俗畫,具有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中使用特殊的文化符號來表示某種特定事項的意義。例如,在我國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和文人傳統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賦予了馬特殊的含義,將其作為崇高品格的象征。馬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典型的含義,既是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對象,又是繪畫的基礎元素,在唐代正式成為獨立的畫科,有著十分獨特的形式。再如,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過程中,驢成為人民的重要牲畜,不僅可供乘騎,同時還是生產的工具,有著忠厚老實的本性,因此,驢的形象更能凸顯鄉土人情,與農民的簡樸相契合,反映了大眾吃苦耐勞的精神。《清明上河圖》中繪有大量的驢,其各種形態被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與百姓共同出現在畫卷中,反映了人們最真實的生活。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描繪出了政清民和的景象,也更重視對藝術的追求。從社會的角度來說,畫家深入百姓生活,對人間百態有著深刻的體會,才有能力站在另一個角度反映北宋時期的文化以及社會發展,使人們在歷史的積淀下,逐漸認識到其中的價值。
(二)《清明上河圖》藝術價值
在唐代,中國傳統畫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在人物畫、山水畫方面都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唐代主要以宗教、貴族為主要繪畫題材,能夠反映當時勞動人民社會生活狀況的繪畫罕見。《清明上河圖》打破了傳統繪畫題材形式,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對普通百姓的真實生活進行了描繪。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運用細膩、嚴謹的寫實手法對汴京城繁華的景象進行了描繪,市區內房屋交錯,人們穿梭于街巷中,十分忙碌,形成了繁榮的社會景象。除此之外,畫卷中含有達官貴人以及行乞老人,體現了貴族的悠閑以及普通百姓的生存之艱苦,成為傳統人物畫作的典型代表。與此同時,《清明上河圖》也反映了宋代人的思想觀念以及社會文化。例如,在《清明上河圖》中很少出現女性形象,原因之一應是宋時理學逐漸盛行,女性的活動受到了更多約束,因此,《清明上河圖》為后人對北宋時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三)《清明上河圖》畫意分析
從社會歷史情境的角度分析,《清明上河圖》主要體現了“豐亨豫大”的景象,是對帝王豐功偉業的贊揚,有著彰顯宋代興盛、繁榮的社會景象的含義。此外,這幅畫卷據傳是以清明節為背景,在這個節令,人們各自忙碌,體現了清平盛世下人們積極生活的態度。《清明上河圖》還隱含著《詩經》的內容,延續了對新經義的推崇,有一定的政治傾向。《清明上河圖》的藝術價值極高,對后世的交通、建筑等研究都有啟發。
五、總結
簡而言之,《清明上河圖》體現了東方哲學觀念和審美取向,是我國典型的民間風俗畫。畫家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對汴京城的繁華景象進行了描繪,通過高超的繪畫技巧反映了當時百姓的社會生活狀態,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且推動了北宋市井生活風俗畫的進一步發展。宋代之后再沒有出現能與之媲美的風俗畫,因此,《清明上河圖》是當之無愧的時代性藝術品。
參考文獻
[1]段曉明.《清明上河圖》賞析的個案研究[J].大舞臺,2012(6):196-197.
[2]周安濤.張擇端《清明上河圖》賞析[J].芒種,2015(3):131-132.
[3]徐露.賞析仇英版《清明上河圖》之繪畫境界[J].芒種,2014(15):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