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高峰時期,民康物阜,交通四海,誕生了數千篇詩文作品。同時,唐朝的銅鏡文化也引發了各界的關注,手工業的發展進一步豐富了銅鏡的優秀文化內涵,這一進展又反過來體現在銅鏡的制造上。
關鍵詞:古代銅鏡;文化藝術;內涵
銅鏡是中國古代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人生活中經常使用的物品,呈現出豐富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比起精美的結構,銅鏡背后蘊藏的價值與文化內涵更值得人們考究。本文將淺談銅鏡的發展和分類,探究古代銅鏡的文化藝術內涵。
一、銅鏡的發展探究
銅器衰落后,銅器技術開始集中應用在銅鏡上,銅鏡被廣泛用作禮品,是銅鏡的發展契機。唐朝制作了大量銅鏡,唐朝銅鏡的形狀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漢式銅鏡,如方鏡、向日葵鏡等,主要運用傳統的鮮花圖案進行裝飾,鮮花作為吉祥物,可以表現出人們自由、熱情、向上的精神面貌。銅鏡的裝飾方式有浮雕、彩畫、馬賽克、鍍金,呈現出金銀平面、螺旋鑲嵌等效果。
漢代之后,中國古代銅器技術在隋唐時期的銅鏡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銅鏡的生產在唐代達到了第二個高峰。在唐朝的金屬工藝水平下,銅鏡是一種具有挑戰性的產品,其形狀、裝飾技法和成型工藝都非常獨特。銅鏡在中國金屬工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鏡子由精細的工藝進行制作,帶有豐富的色彩圖案,鏡面光潔、光滑,稍向外凸出,能照亮使用者的臉,仿若液體在銅中流淌,花紋十分清晰,取材非常廣泛,展現形式多種多樣。
青銅鏡本身就是一種手工藝品,鏡子的背面通常運用澆鑄手法,且有漂亮的圖案或題詞,這些圖案和題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常體現著不同的社會思想和美學,它精細的制造手法既反映了當時的高技術水平,也反映了較高的藝術價值。像最常使用的花邊規矩鏡,部分甚至流傳了近4000年,超越了日常使用的范圍,深刻融入了人們的社會和文化生活。銅鏡除了充當飾面工具,還成為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意義更加集中在文化上。銅鏡見證了歷史,沉默地記錄了長期以來的發展浪潮。
青銅鏡的發展經歷了三個最重要的時期。春秋時期,中國古代銅鏡得到了顯著發展,半圓方枚四獸鏡是中國古人早期使用的古銅鏡,它出現后,銅鏡鑄造中心開始從北向南移動。戰國時代的銅鏡特點是體形輕盈、裝飾精美、線條流暢。早期銅鏡紋路較為簡單,后來才添加主紋理,戰國時代也出現了精細的雕刻技巧和金銀錯、玉飾、彩繪等工藝。在戰國中期,各種各樣的銅鏡改變了傳統銅鏡的結構,如落葉鏡,從簡單的三片、四葉變為八片,此外還有云雷紋理的花瓣鏡,以及菱形鏡、鳥獸立體鏡、彩繪鏡等。四山鏡的“山”字也逐漸變薄,在山間有花瓣條、樹葉的長花紋和線條圖案,出現了五山鏡與六山鏡。
西漢早期出現了四乳禽紋與四神規矩紋,這類作品多出現在浙江紹興,它的工藝基本以地貌為基礎。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連弧紋、四葉變形紋和老虎圖案等,同時流行的還有紀年銘文。唐朝是我國青銅鏡發展史上新的歷史時期,除依舊保持前代圓形、方形的銅鏡外,還具有一些新的形式,如環繞式半圓方枚神獸鏡,其上飾有一個菱形和一個較胖的鳥獸紋。鏡子反映了人們的生活,并紋有表現幸福和快樂的圖樣,如月宮、仙女、山水等,表達了人們對理想的渴望。
隨著社會的相對穩定和繁榮,青銅鏡也逐漸擺脫了神秘和怪異的氛圍,兩漢之際皇權統治逐漸削弱,整個社會更加現實。這時銅鏡的表現方式也更加多樣,能夠表現出浪漫的色彩,其中運用了專業的工藝,如金銀平面鏡片、紙漿鏡片等,非常精致,是當時著名的銅鏡。這充分體現了銅鏡的藝術內涵,并充分展示了當時青銅鏡的特點。
東漢時,社會生活中充斥著紋理與紋飾,這時的畫像鏡上會紋有諸如歷史人物、賽馬、歌唱、舞蹈、雜技等場景的圖案,反映當時的親王和貴族們奢華的生活。鏡子除了反映宴會和娛樂場景,也展示了東漢社會生活的一面。此外,鏡子上還包含著許多道教方面的紋理圖案,反映了道教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之大。
二、銅鏡的文化藝術內涵
(一)見證時代發展
銅鏡既是古老的日常用品,也是時代發展的見證,它幫助人們維持尊嚴和體面,并確切記錄了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時尚元素,特別是其中的一些題詞,更蘊含著罕見的歷史文化。銅鏡并非由純銅制成,通常由具有更高錫含量的青銅制成。據考古學資料,目前所知的第一個銅鏡是在墓地發現的,其已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這面銅鏡也曾在展會上展出。銅鏡發展到商朝已經不再是日常用品,而是祭祀儀式的展器。秦以前,銅鏡屬于奢侈品,只有王室和貴族才可以享用。到西漢末期,銅鏡逐漸普及大眾,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如《木蘭辭》中木蘭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對鏡帖花黃”,由此可見,青銅鏡在南北方已經是普遍的商品。
(二)蘊含各種寓意
銅鏡除蘊含了許多歷史文化外,也隱藏了很多寓意,不同的銅鏡含有不同的寓意。如銅鏡中的“銅”字與“同”齊音,寓意為“同心偕老”,意味著丈夫和妻子決心守護到老的愛,從中不難看出古代夫婦鐘愛完整、從一而終的婚姻,銅鏡的不朽,代表忠實的愛情。如果以銅鏡為婚姻信物并使用到老,銅鏡會直接放置在墓地,意味著與子偕老,因此銅鏡隨葬的這一做法世代相傳,最終成為一種傳統。一戰后青銅工藝失傳,科技開始發展,銅鏡逐漸被取代,所以此時的墳墓里沒有銅鏡是毫不奇怪的,同時,越來越少的人提及銅鏡中“同心偕老”的寓意,這多出現在古代夫妻愛情故事中。戰亂時期因各種原因分散的夫妻或情侶,大多以銅鏡為信物,將銅鏡分為兩半,等待他日重逢時破鏡重圓,如若最終無法重逢,則會隨葬各自的半鏡。
(三)增強對外交流
唐朝時期銅鏡材料更加豐富,很大原因是唐朝對外交往較廣泛,借助著自身強大的外交力,影響了很多國家,唐朝銅鏡上的珍珠條紋和野獸的花紋很流行,早在新疆的波斯王朝和阿爾丹公墓發現的紋錦中就已出現,這些便是外交帶來的文化互通與文化傳播。
三、結語
銅鏡文化在我國古代歷史文明中有著重要作用,在世界文明中也影響深遠。銅鏡的生產、使用和轉讓都可以被稱作是一種久遠的文化傳承。部分青銅鏡的背面還繪有各種圖案和題材,蘊含著不同的歷史文化內涵,很好地記錄了歷史的發展變遷,同時,銅鏡還與政治、經濟,特別是意識形態密切相關。因此,銅鏡為人們了解和學習古代社會文化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信息,豐富了我國的文化內涵,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作者簡介
馬茉莉,1981年7月生,女,漢族,陜西咸陽人,初級,本科,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銅鏡。
參考文獻
[1]張艷玲.我國古代銅鏡常見紋飾淺析—以蘭州市博物館館藏銅鏡為例[J].絲綢之路,2021(1):141-144,192.
[2]李健.古代銅鏡鏡面加工修補痕跡現象淺議—以首都博物館館藏古代銅鏡觀察為例[J].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2019(增刊2):71-80.
[3]李健.古代銅鏡鏡面加工修補工藝淺議—以館藏古代銅鏡觀察為例[J].首都博物館論叢,2019:239-251.
[4]姚香勤,饒勝.鏡映千古—新鄉市博物館藏古代銘文銅鏡[J].文物春秋,2018(1):2,44-4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