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往今來,玉雕藝術作為人類文化的瑰寶,深受世人喜愛。我國玉雕藝術歷經千年的傳承,在優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下發展出異彩紛呈的藝術形式。玉雕作品不僅具備藝術美感,還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隨著當代人對藝術審美的追求日益提升,中國古代詩詞與玉雕藝術的融合優勢明顯。二者的結合不僅賦予了玉雕作品文人雅趣,也使其多了一分唯美內涵。
關鍵詞:古代詩詞;玉雕作品;文化品位
隨著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人們的整體審美水平也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在這樣的背景下,人們從精神追求和藝術美學方面對玉雕藝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玉雕作品的追求不可停留在低俗功利的層面,而是要向更高層次的精神審美方向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將詩詞融入玉雕作品后,中國古詩詞中所具有的獨特文化意境與玉雕作品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這不僅豐富了玉雕作品的意境,也賦予了玉雕作品故事性和新的文化內涵。
一、玉雕作品與我國古代詩詞之間的內在聯系
我國古代詩詞文化可謂獨步天下,古代文人的詩詞無論是風格類型還是遣詞用句,都有其獨到之處。這種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充分展現了中國漢語文化的特殊魅力。在異彩紛呈的古詩詞中,優秀的詩文作品可以營造出極佳的畫面感,讀者僅通過文字閱讀,就可以在腦海中勾勒出或沉郁、或華麗、或清俊、或靈動的藝術畫面。玉雕匠人將這些畫面應用到玉雕作品創作中,能制作出許多風格清新又典雅的玉雕作品。由此可見,我國優秀的詩詞文化不僅是文人們的藝術瑰寶,也可作為玉雕藝術品創作的靈感源泉。
詩是今人再熟悉不過的一種文化形式,其能將畫面與人文進行有機融合,并使畫面感和唯美感均能夠得到良好的發散。以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錦瑟》為例,這首詩的形式體裁、文字技巧、藝術形象以及表現手法充分展示出我國古代詩歌作品的藝術高度,是文化發展的一項巨大成就。
二、融入《錦瑟》的玉雕作品
(一)《錦瑟》帶來的藝術創作靈感
《錦瑟》是我國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作品,當代愛詩的人無不熟知,李商隱因之享譽當世;同時它又是人們無法透徹理解的詩詞作品之一。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作者寫給令狐楚家中一個名為“錦瑟”的侍女的,是一首典型的愛情詩;還有人認為該詩是睹物思人的產物,是作者寫給自己故去妻子的一首悼詩;甚至還有人認為這首詩中間部分的四句詩能夠與樂器瑟產生共鳴,將適、怨清、和、瑟四種聲情提供相合的契機,進而更加準確地推斷出該詩是一首描寫音樂的詠物詩。此外,在部分學者的解讀中,這首詩還有影射政治的目的。自敘詩歌的文化創作形式,會隨著不同人物的解讀,產生諸多截然不同的說法。千百年來,對《錦瑟》這首詩一直眾說紛紜。但是,從大體方向上判斷,這首詩的情感還是以“悼亡”或者“自傷”為主,傾向于這種解讀的讀者居多。這樣豐富的詩詞內容為創作玉雕作品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創作靈感。
玉雕作品正面兩幅圖案的構圖意境分別為“錦瑟無端五十弦”和“莊生曉夢迷蝴蝶”,使人在觀看圖案的第一眼時便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上玉的美好質地和觸感,可以瞬間讓人對作品產生良好的印象,這也是玉雕作品受到欣賞者青睞的首要原因。
玉雕作品的背面分別刻有《錦瑟》的前四句和后四句內容,與正面的圖案相互呼應。作者特采用陰刻手法,使得文字內容與圖案內容彼此呼應,模糊且朦朧的意境使得玉雕作品持有者在把玩玉雕時可以寄托更豐富的情感,再加上詩句與作品之間的共通性,容易使人產生一種惆悵感懷的情緒。
(二)詩句文化意境與玉雕作品的有效融合
《錦瑟》一詩,雖然題為“錦瑟”,但并非詠物詩,僅僅是根據古詩慣例,將篇首的前兩個字為題,因此,這是一首借“錦瑟”以隱題的作品,實際上被稱為無題詩更恰當。玉雕作品的價值不僅在于玉的本身,更在于匠人賦予其之“靈氣”。只有足夠細致的雕刻手法和足夠完美的意境襯托,才能夠達到豐富玉雕作品藝術價值的效果。《錦瑟》這首詩內涵極為豐富,無論是字面意思還是更深層次的解讀,透過玉雕作品都能給觀者帶來新的視覺體驗,不僅能加深持有者對玉雕的喜愛程度,還會促使人與玉雕之間建立情感聯系,正所謂“人養玉三年,玉養人一生”。玉雕本身便具有深厚的藝術內涵,人可以從中獲取的情感羈絆更綿長,與詩句“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的意境遙相輝映。長期佩戴玉雕作品,則會使人深刻體會“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的感受,向玉雕作品寄托自己的思緒,進而出現“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的親切感,每當持有者把玩玉雕作品時,都會感受到這種朦朧的意境和含蓄的美,長此以往,“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的李商隱形象又會涌上心頭,使自己與詩句的作者相隔千年而成知己,在詩詞的韻律中放松身心,在欣賞玉雕作品的過程中得到心靈的慰藉,同時這也是玉雕作品所獨有的特殊意義。
(三)玉雕作品的雕刻技藝
將一塊美玉雕刻成一件藝術品,需要匠人傾心投入,在雕刻中捕捉靈感,將美玉所蘊含的紋飾、姿態、意境之美展現得更加自然,將更多的內容融入玉料,將亮澤、溫潤、優美、典雅的形態賦予雕琢好的玉石。玉雕設計,正是借助線描手法展現出玉石作品的本質,不憑借對背景的盲目想象捏造主題,同時也不求具象、不尚華麗,而是追求樸實的作品個性,才讓玉的形態在方寸之間展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一塊出自深山的美玉,其本身便樸實無華,甚至平淡無奇,但是在經過專業的巧妙設計后,再輔以雕刻師的精湛雕琢,這塊美玉便能夠具備優美的外形和對應的文化內涵,使得玉石作品就此獲得屬于自身的藝術生命,繼而展現出自身獨特的藝術價值和無窮魅力。
玉雕作品的美,一般在于作品的意境、色彩、形態、構圖、線條以及作品材料的本身質地,這些要素處于兼而有之的狀態下,會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但是意境屬于對玉雕作品進行整體評價的關鍵要素,它能為玉雕觀者營造出一個更為廣闊的意境,讓觀者在意境中探尋天地的奧秘,而且能引發觀者深刻的聯想;意境是玉雕作品所承載的主要文化內涵,也是需要玉雕設計者構思的關鍵內容。在確定玉雕題材后,題材意境是否可以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來,則需要憑借構圖以及線條來呈現。因此,構圖和線條可以讓玉雕作品的意境變得更加完美、充分,更具感染力。山、林、花、鳥、云都能夠引發觀者的心靈感悟,通過以物言志的方式,觀者獲得一種心靈上的滿足和平靜,最終形成一個完美的意境循環。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詩詞藝術是其典型代表,對于玉雕設計而言,是很好的創作題材。將其應用到玉雕作品的創作中,可以展示玉雕作品的寓意,同時也能夠為玉雕作品帶來更深層的次文化內涵,使玉雕作品能夠兼具古典美和韻律感更強的現代美。
作者簡介
袁武雄,1982年生,男,漢族,廣東揭陽人,工藝美術師,青年玉雕藝術師,現任“玉承者”玉雕藝術工作室藝術總監,揭陽市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玉石雕刻專業委員會會員,從事玉雕工藝美術行業17年,師從青年玉雕藝術家林曉俊先生,主攻玉雕牌子,擅長淺浮雕人物、花鳥及山水等玉雕技藝。
主要成果:
作品《追唐·莊蝶迷夢》榮獲2020第十四屆上海“神工獎”銅獎;
作品《霓裳羽衣曲》榮獲2020·揭陽工藝美術“蓮花獎”金獎;
作品《夢·飛天》榮獲2020·揭陽工藝美術“蓮花獎”銀獎;
作品《慈航普渡》于2020年被揭陽市博物館永久收藏;
作品《追唐·錦瑟華年》榮獲2021第十五屆上海“神工獎”最佳創意獎;
作品《太平盛世·江山如此多嬌》獲2021廣東精品展暨百名工匠藝人優秀作品展“廣東工藝美術精品獎”銀獎。
參考文獻
[1]李娟,陳香.地域文化符號融入博物館文創產品的設計策略[J].包裝工程,2020(8):161.
[2]家偉.中國手工藝文化[M].北京:時事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