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地能嘗到“太陽的味道”
68歲的店上鎮村民景交堂怎么也想不到,以前僅供自家吃的西紅柿,如今成了 “搶手貨”。他說,去年鎮上舉辦了旱地西紅柿文化節,選出的一顆又紅又大的“柿王”,獎金就有5000元。當地人說,壺關旱地西紅柿不僅好看更好吃,口感綿軟沙甜,能吃到“太陽的味道”。
壺關縣地處太行山區,歷史上被稱為“干壺”,當地縣志中有“掘地三千尺猶不及泉”的記載。
幾年前,壺關縣開始嘗試大規模種植旱地西紅柿。壺關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楊鵬飛說,壺關縣深入挖掘本地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通過選育抗旱良種,出臺鼓勵政策,旱地西紅柿從零星分布到遍地開花。“即便遇上特別干旱的年景,利用旱井加滴灌,也能保證旱地西紅柿正常生長。”
店上鎮這些年成為壺關旱地西紅柿種植的“龍頭”,占全縣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店上鎮中橋村種植戶郭利兵說,旱地西紅柿用上了節水噴灌設備,采用水肥一體化技術可節水80%以上。地面鋪了可回收的銀黑雙色反光地膜,銀色面向上,能促進光照著色;黑色面向下,能驅蟲除草,保溫保濕。
土疙瘩里長出了“金疙瘩”
店上鎮有3萬多人口,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1.18萬人。但在外人眼里,店上鎮的村民日子過得可不差。“這幾年農民靠種菜掙了不少錢,每年光西紅柿銷售近兩億元。”店上鎮黨委書記王紅偉說。
通過能人帶動、政策推動、合作社聯動等形式,店上鎮旱地西紅柿種植已覆蓋全鎮52個村,種植面積由600畝擴大至近萬畝,專業合作社有60余個。2019年,西紅柿讓當地人均增收3300多元。
張計蘭是紹良村村民,2012年,她以每畝1000元的價格流轉了村里50多畝地,當起老板種西紅柿。“每年得雇10多個勞力,自己操心不少,但收入不錯。”當了老板的張計蘭僅2018年就賺了100多萬元。
像張計蘭這樣的種植大戶,鎮里有150多戶。在大戶的帶動下,店上鎮的西紅柿產生了規模化效益,并解決了周邊鄉鎮的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壺關縣蔬菜中心主任葉華介紹說,從多年的種植經驗來看,店上鎮旱地西紅柿的種植成本為每千克1.2元,這幾年的市場價格總體向好,高的時候達到每千克近6元,西紅柿真的成了當地農民的“金疙瘩”。
賣產品更賣“牌子”
在店上鎮西紅柿大戶栗交忠的種植基地,6000平方米的育苗大棚吸引了許多附近村鎮的種植戶前來選苗。“品種不斷改良才能符合市場的需要,這幾年市場對店上鎮西紅柿的認可度越來越高了。”栗交忠說。
2016年,壺關縣旱地西紅柿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涉及西紅柿的綠色認證已經有4家,像栗交忠這些大戶也紛紛注冊自己的品牌,并經過電商等渠道把店上鎮的西紅柿賣到全國,“48元一盒12個的‘栗晉柿高品質西紅柿去年在網絡上賣了一萬多單,這幾年每次試水新市場都能得到不錯的反響。”提起進入新領域,栗交忠樂得合不攏嘴。
眼下,紹良村兩條年產200萬瓶西紅柿醬的生產線即將建成,可年加工300萬千克西紅柿。制作品牌西紅柿醬可以把種植戶的利潤再次提高,而且不用擔心種植面積太大后的市場擠壓難題,也能保障旱地西紅柿這個主導產業讓村民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