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長桑蠶產業鏈促增收
寺灣鎮位于淅川縣西北部,丹江、淇河縱貫全境18個村,曾有“中原桑蠶第一鎮”之稱。
“我們鎮1983年前后開始大規模發展植桑養蠶,鼎盛時期,湖桑種植面積達2萬多畝,養蠶戶達3000多戶。”淅川縣惠豐桑蠶科技開發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煥娥介紹說,早些年,由于人工養蠶勞動強度大、成本高、效益低,加上桑樹品種多亂雜,桑蠶產業鏈條未形成,導致整體效益不佳,產業有所衰落。
“十三五”期間,淅川縣提出了“短、中、長”產業相結合的發展模式,該鎮因地制宜,經過到安徽、河北等中藥材市場考察,學習當地先進的發展經驗,提出了重塑“第一桑蠶大鎮”的戰略方向。
“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該鎮出臺相關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拿出80余萬元專項資金,鼓勵各村進行示范帶動,規?;洜I,打造“黨建+基地”“支部+基地”的產業發展模式,由該鎮產業辦對各村產品進行統一收購,并與河北桑多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簽訂長期合作協議,確保農戶產品賣得出、有干頭,外商進得來、有賺頭。搭建起一座集公司與農戶種植、管護、銷售于一體的互惠互利之橋。
“桑樹渾身是寶?!敝鞜ǘ鸾榻B說,桑葚富含維生素C和花青素,具有促進消化、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可以制成桑葚酒、桑葚飲品;桑葉、桑枝切片是中藥材,桑葉粉可作為保健品直接沖茶飲用。
大華山村是該鎮果桑產業的試點村,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果桑產業讓該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目前,該村種植果桑面積達1000余畝,僅此一項,每年為該村帶來60余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當地加工的桑葉茶暢銷各地,衍生的桑葉菜也成了當地的招牌產品,在周邊市場供不應求。
林果業成了致富“搖錢樹”
管護強,則產業強。該鎮在持續擴大林果產業規模的同時,著力突出產業管護,制訂產業發展管護方案,篩選30名骨干護林員作為鎮級管護專業隊,各村按照200畝分配一人的標準組建鎮、村聯合管護隊,并通過“三個推行”提升管護成效。
該鎮聘請本土專家及省林科院核桃專家魏玉君和洛陽林科院專家朱瑞琪團隊逐村對林果管護員進行理論培訓和現場操作指導。
按照統一修剪、嫁接、拉枝、施肥、除草、打藥“六統一”的要求,該鎮推行統一管理,對果樹產業進行精細化管理。
該鎮按照科學種田、合理套種、及時管理的思路,實行核桃樹、秋月梨、杏李等果樹與甜玉米、紅薯、菠菜等作物的合理套種,有效促進了林果業與傳統農作物的高度融合。
寺灣鎮鎮長杜軼說,該鎮通過“大美寺灣”抖音公眾號、“云上淅川”平臺等大力宣傳林果產業,除了傳統的銷售渠道外,該鎮還積極借助電商平臺進行線上銷售。為避免水果市場同質化問題,該鎮還另辟蹊徑,把核桃加工成核桃油、把黃金梨制成黃金梨酒,實現了干果、水果與副食品市場的融合。
截至目前,該鎮共發展優質薄殼核桃2萬余畝,黃金梨2000畝、杏李400余畝、石榴900余畝、蘋果500余畝。
中藥材種出高效益
寺灣鎮立足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區實際,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把中藥材種植作為保護水質,助力鄉村振興的一項富民產業來抓,在原有黃姜產業的基礎上,積極引導農民群眾大力發展丹參、連翹、白芷、白及等中藥材與林果業的科學套種,實現種植業多樣化、產業結構多元化。
該鎮通過培育規模經營大戶,引導從事中藥材種植、提升綜合效益,吸引農民由傳統農作物種植向中藥材種植靠攏,用示范帶動力量破解技術欠缺、銷售運輸難、保護價收購不信任等問題,向持觀望態度、疑慮重重的種植戶釋放出對中藥材種植的信心,讓廣大農戶融入產業發展,獲得產業紅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截至目前,該鎮林下套種中藥材1.5萬余畝,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收購,既保證了中藥材的銷路,又能確保村民的收入連年增加。
“我們通過‘桑、果、藥三件寶,結合‘短、中、長戰略發展,既立足當下將顯績做足,又謀劃未來把潛績做實,在強鏈中強出競爭力,讓本土品牌知名度不斷提升;在擴鏈中擴出附加值,使薄殼核桃、黃金梨、杏李等造福百姓;在補鏈中補出新功能,讓黃姜、白芷、白及、連翹等中藥材成為群眾致富的高效產業?!彼聻虫傸h委書記何麗如是說。
延伸閱讀
歷史悠久的航運小鎮
中原桑蠶第一鎮——寺灣鎮地處豫鄂兩省結合部,淅川縣城西北56千米處,丹江、淇河穿鎮而過,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
寺灣鎮歷史悠久,主要體現在丹江航運方面,唐朝中期曾是南方物資運往長安的主要通道。唐代后期,藩鎮割據,地方勢力經常阻斷淮河、汴河等地的漕運,因而丹江河運更為發達。宋代由于戰亂,航運一度蕭條。明清年代空前繁華。據有關記載,黃河碼頭每天停泊各類船只百余艘,“帆檣林立,綿延十余里?!彼聻滁S河老街是丹江航運的水旱碼頭,日益繁榮,大量的外地商品(鹽、綢、布匹、藥物等)集散于此。航運的繁榮,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各地商人的停駐使黃河鎮區人氣倍增,相繼建成了興隆寺、楊寺廟、老君廟、關帝廟、代王廟一些古建筑。一些著名的商鋪,如“全興仁”“永興源”“張家太紀”“江西楊家果子鋪”等陸續入駐,與全國各大城市互通往來。
民國時期,河南省高校學府(商丘中學)因戰亂西遷于寺灣黃河,提升了該地文化品位,助推了經濟社會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由于陸路的發達,隴海鐵路及焦枝鐵路相繼建成,公路四通八達,取而代之水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