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之夜,月明風清,隨著“咚咚咚……”一陣鼓響,鄉親們紛紛搬起凳子,一家老小聚到村口聽說書。說書先生那蒼涼沙啞又極富磁性的聲音,在委婉悠揚的墜胡、清脆悅耳的鋼板、錚錚作響的琴弦伴奏下,訴說著一個又一個或驚險或悲壯的故事。這種如癡如醉的場景,仍然清晰地印在很多老洛陽人的腦海里。說書是河洛大鼓的俗稱,早期被人們稱為“大鼓書”“鼓碰弦”“鋼板書”,是我國傳統曲藝音樂品種,也是河洛地區獨特的說唱藝術瑰寶。2006年,河洛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周總理命名的豫西新曲種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光緒末年,是流行在河洛地區的一個較年輕曲種,有百年歷史。據老藝人相傳,大約在1900年前后,洛陽一帶流行一種琴書,在墜琴伴奏下,藝人閉目端坐,唱腔低沉,節奏緩慢,在群眾中不太受歡迎。后來南陽鼓兒詞藝人李四來洛陽,和琴書藝人同臺演出。琴書藝人吸取了鼓兒詞藝人大腔大口演唱和表演的優點,又使用打擊樂、書鼓和鋼板,很能烘托氣氛,很受群眾歡迎。經過一段時間合作,洛陽琴書發生了質的變化,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富有豫西地方風味、頗受群眾歡迎的新曲種——大鼓書。
關于“河洛大鼓”名字的由來,有這樣一段經歷。1950年,偃師縣二代鼓書藝人張天培,跟隨周恩來總理到朝鮮慰問抗美援朝志愿軍。張天培演出結束,周總理問他:“你演的是什么曲種?”張回答:“這是我們河洛地區流行的地方曲藝——大鼓書?!敝芸偫碚f:“那就叫河洛大鼓吧!”遵從周總理的指示,在1951年洛陽召開的第一次曲藝工作會議上,將此種曲藝形式正式命名為“河洛大鼓”。
20世紀80年代后衰落
河洛大鼓早期流行于農村,20世紀30年代后漸漸傳入城市。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河洛大鼓開始在洛陽及偃師周邊地區迅速盛行。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是河洛大鼓的黃金時期,洛陽市許多地方設有書棚,藝人云集于此,競相獻藝。這段鼎盛時期,藝人足有一兩百人,知名藝人頻出,最著名的是有“說書狀元”之稱的河洛大鼓第二代傳人張天培、第三代傳人程文和、號稱“一代宗師”的第四代傳人段介平。
據河洛大鼓傳承人張懷生回憶,他年輕時隨段介平說書,臺下觀眾往往有上萬人,他們在一個村子說書,附近十幾個村子的人都跑來聽書。隨著農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河洛大鼓留存變得困難。當下洛陽周邊地區城市化進程加快,河洛大鼓儀式性和娛樂性演出機會迅速消失。河洛大鼓生存狀況令人擔憂。
張懷生傳承非遺文化
他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曲藝,9歲登臺演唱河洛大鼓,幾十年來融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表演風格,打、拉、彈、唱樣樣精通,長期以來盡心盡力從事河洛大鼓表演、保護、研究與傳承工作。他就是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洛大鼓代表性傳承人張懷生。
面臨新的時代變革,張懷生加緊對河洛大鼓的研究和創新。他的藝術創作貼近百姓生活,作詞語言樸實,作曲在繼承傳統唱腔基礎上融入民謠等音樂元素,旁白借鑒相聲、評書的表演元素,使河洛大鼓傳承傳統的同時與時俱進。
另外,張懷生在推廣、傳承河洛大鼓上也不遺余力。2013年,他開始自發走進學校,免費宣傳河洛大鼓。他在洛陽市西工區王城小學、西下池小學、凱旋路小學、芳林路小學開設河洛大鼓班,教學生演唱河洛大鼓。他的推廣收到了一定效果,請他教唱河洛大鼓的學校越來越多,如今洛陽高新區、澗西區、西工區、瀍河區、洛龍區、偃師市都有學校開設河洛大鼓班,請張懷生前去教學。
張懷生對河洛大鼓是真喜歡,教學也是真賣力。他的師兄白治民說,為方便教學和演出,張懷生買了一輛車,三個多月跑了一萬多公里,“快60歲的人了,勁頭兒真是大”。張懷生的努力,收獲了不錯的成果,如今有幾千名學生跟著他學習河洛大鼓,這讓他無比自豪和欣慰:“這些學生都是河洛大鼓的明天和未來,我的功夫沒有白費,能把河洛大鼓傳承好、推廣好,再累都是值得的!”
非遺名片
河洛大鼓
項目序號:248
項目編號:Ⅴ-12
公布時間:2006(第一批)
類別:曲藝
所屬地區:河南省
類型:新增項目
申報地區或單位:河南省洛陽市
保護單位:洛陽市文化館(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陽琴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洛陽琴書舊稱“琴音”,早期的伴唱樂器是我國傳統的七弦古琴。“琴音”在官宦、商紳和文人之間傳唱,詞曲典雅,流入民間后,改稱“琴書”,其琴也改為揚琴。洛陽琴書早期演唱方式多為閉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細膩,字少腔多,節奏緩慢拖沓,其演唱書目也多為才子佳人悲歡離合的中、短篇故事。19世紀初,河洛大鼓由洛陽琴書和“單大鼓”結合,并吸收了河南墜子的一些曲調而形成。其早期被人們稱為“大鼓書”“鼓碰弦”“鋼板書”。20世紀50年代初定名為河洛大鼓。唱腔屬“板腔體”,板式豐富,方便演說各類書目。在傳統節目中,以公案書、武俠書和袍帶書等長篇書目為多。
在河洛大鼓傳承過程中,先后出現過許多知名的藝人。第二代傳人有“說書狀元”之稱的張天倍,在洛陽幾乎家喻戶曉;第三代傳人程文和,享譽豫西,并曾代表河南參加全國首屆曲代會,一曲《趙云截江》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贊賞;第四代傳人段介平,以及原河南省曲藝團團長王小岳等,都曾獨樹一幟,聞名遐邇。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洛陽曲藝跌入低谷,許多市、縣取消了曲藝團隊,曲藝演員大多改行或流入民間,自生自滅。近些年來,一些知名老藝人相繼過世,后繼乏人,這一在洛陽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曲藝品種瀕臨消亡,急待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