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梅
“郢爰”金幣,金質,東周楚國時期,長3.15厘米,寬1.8厘米 ,高0.5厘米,重28克。 新蔡故城楚鑄幣遺址出土。現藏駐馬店市博物館。該文物通體呈平板狀,邊緣有切割痕跡。正面略內凹,鈐有板郢爰”,背面較平。
楚從立國之初就有著與華夏諸國迥異的經歷與性格,其獨特性包括幣制在內的諸多方面。西周初,楚人熊繹受封立國之時,名雖為國,實則只是一個位卑勢弱的蕞爾小邦,被蔑稱為“荊蠻”。然而其先民篳路藍縷,奮力開拓,他們開墾荒山,為周天子當差效力,交納貢品。經過幾百年的奮斗積累,楚人在群雄逐鹿的春秋戰國時期,強勢崛起,問鼎中原,成為霸主;而到戰國時期,滅了60多個國家,隨后橫掃華南,成為“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煊赫一時的大國,開啟了“春申三千珠履客”的奢華時代。其文化傳統、典章制度也隨之高調地呈現在歷史的舞臺上,獨特而桀驁——“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
“郢爰”金幣是戰國這一時期楚國的黃金鑄幣,亦是我國最早可以使用的黃金市場貨幣。早在中國宋代李石《續博物志》和沈括《夢溪筆談》中都曾有過這樣的記載,唯將二字釋為“劉主”,清代李兆洛《鳳臺縣志》中所記與上述問題相同,僅將篆文改釋為“主劉”,均認為是淮南王劉安的藥金。清代吳大瀓《權衡度量實驗考》和方濬益《綴遺齋彝器考釋》才將此二字釋讀“郢爰”。盡管現在學術界對“爰”字仍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根據“郢”字,將其考定為楚國的貨幣政策已是確定無疑的。因此,它是研究分析我國古代傳統貨幣史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商品信息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實物之一。
“郢爰”金幣,又名印子金,或稱金版、版金等,是楚國社會主要的貨幣形式之一。現在我們一般將楚金幣稱作爰金。爰金,是國發現研究并已進行著錄的最早的黃金市場貨幣。這種金幣大多呈方形,它的制法是在一塊金版上鈐印出許多文化印記,內容是篆文“郢爰”二字,故稱為印子金。其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版上的銘文除了“郢爰”之外,還有“陳爰”及“盧金”等。這些金幣有固定的形制、銘文、重量,屬于稱量貨幣系統。
“郢”是先秦歷史時期作為楚國社會都城的名稱。郢都始建于公元前689年,位于中國湖北江陵,后幾經遷徙,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拔郢,楚頃襄王遷都至陳(今河南淮陽),史稱陳郢;秦楚交戰中屢次因為戰敗,至公元前241年考烈王又在壽春(今安徽壽縣)建都,史稱壽郢。從出土實物來看,整版的“郢爰”金幣正面都鈐刻有排列整齊的“郢爰”印記,印記多少不等。據文獻記載,楚地一直是中國古代產黃金的地方,《戰國策·楚策》記載:“黃金儲量和產量遠遠超過其他諸侯國。”由于生產的逐漸增加,商品交換的頻繁,貨幣流通的擴大,人們開始認識到黃金的價值,所以在貨幣史上出現了楚金幣,這符合貨幣發展的規律。
楚國的金幣有兩種,一種是前面提到的“郢爰”金幣,是方形或長方形的金版,另一種是扁圓體的金餅,前者比較常見。金餅上一般沒有印記,有實心和空心兩種,形狀像烏龜。我們現在看到的楚金幣,除了少量從墓葬和遺址中出土的外,大部分都來自窖藏財富。從文獻中可以看出,當時的黃金流通多為上流社會,多用于國際禮聘、游說諸侯、饋贈君王、大規模交易等。用的時候要幾百金、幾千金,至少是二十四兩金。從考古發現可以看出,楚國的金幣流通地域很廣,在楚國管轄的境內以及與楚國有貿易和軍事往來的周邊國家均有發現。
楚金幣是一種稱量貨幣,根據需要將金版或金餅切割成零星小塊,然后用特定的等臂天平稱量后進行交易。因為大部分出土的楚幣都是碎片,大小和重量各異,邊緣有明顯的切割痕跡。楚國有豐富的黃金資源,楚金幣是選用高品位的天然金塊熔鑄而成。戰國期間,黃金貨幣主要在楚國流行。
從材質、形制、錢文、幣值構成等四個方面考察,我們可以看出楚國貨幣與黃河流域各國貨幣的區別與聯系。在材質方面,楚國與黃河流域各國皆用黃金和銅、錫、鉛合金(青銅),故基本材質相同。楚國貨幣特點是:用銀、錫較多;金的地位突出。在形制方面,楚國金幣主要是版形,故稱金版,這與黃河流域的周制相同。楚國的龜貝脫胎于貨貝。周用貨貝為幣,楚之主要銅幣的形制與名稱亦與周制通。在錢文方面,楚國與黃河流域各國貨幣的文字,均與金文相承。楚國貨幣文字的特點在于字體結構風格與制作方法不同。在幣值構成方面,楚國與黃河流域各國貨幣的價值結構體系中都有黃金、青銅。楚國貨幣的特點在于:最大值與最小值并存;中間貨幣種類多,級別多,構成梯形比價體系。
各地發現的“郢爰”金幣在成色、形制及使用方法上大致相同,說明楚國黃金貨幣政策體系有統一的制度,是楚國經濟發達的產物,是楚國商業繁榮的象征。它孕育在春秋中期,產生于春秋晚期,直到西漢中期才逐漸消亡,存世約400年,是中國傳統貨幣史上極具影響力的黃金貨幣。作為中國最早的原始貨幣,“郢爰”金幣在交易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