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仕喜
我的家鄉(xiāng)在鳳凰山腳下,旖旎的南漪湖邊。村子前面是山,村子后面還是山。山,為村民獻出竹木、茶葉、竹筍、堅果;溪,為村民提供魚、蝦等優(yōu)良的蛋白質(zhì)。生于斯長于斯的村民,過著平靜而又充實的生活。過日子能將就就將就,一盆粉絲燒腌菜,照樣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尋常的日子里,人們將沉重的生活擔子挑起。你是男女也好,老少也罷,挑擔都成了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砍柴、賣柴要挑擔;田里的稻子,要一路迎著上坡路挑回家,來回十里路。
洗紅薯粉,成了山里人重要的活計。將紅薯挑回家洗干凈,擦成紅薯泥,再把紅薯泥中的淀粉分離出來。這需要壯勞力使勁兒搖動洗粉的架子,架子下面放一口大水缸,將一包包紅薯泥洗清水后,才將紅薯渣倒掉。因為很累人,小戶人家還得請人幫忙。我們這樣的半大小子,只能給大人打打下手。洗好的粉漿要在池子里沉淀一夜,第二天才將池子里的水放掉,用手把淀粉抄起來放進布兜里,將布兜吊到準備好的鉤子上,用勁捶打布兜,把淀粉捶打成“粉坨”狀,曬干水分后賣給經(jīng)銷商,用這些錢去供銷社購買調(diào)味品、布料、肥皂、針頭線腦等日常用品。
有年冬天,家里好些天沒有米,天天都吃難以下咽的紅薯絲。父親準備了一擔干粉,準備挑到很遠的洪林橋去賣。第二天我和母親也早早起來,外面雪地凍得硬邦邦的。我們把父親送到對面的山頭上。翻那架山頭,我們跟在擔子兩邊扶著籮筐,腳下小心翼翼地。到了山頂,父親細聲說:“你們回吧!”山谷里陰冷、僻靜,看著父親遠去的身影,我心里酸溜溜的。
對于小孩子,重擔是挑不來的,但小籃子、小漁網(wǎng),也能為全家收獲不少食材。撿地衣、拾菌子、扳竹筍、挖小蒜、網(wǎng)小魚,是孩子們體力能夠做到的,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呀。
俗話說,漲水的蝦落水的魚。每至桃花汛期,便到了我們的捕魚季。暴雨使水庫漲滿了水,水溝里的水淌得“嘩嘩”響。凌晨,我和老表就起床了,在水溝上游最窄處,用草渣將水流截住,迫使上游的水改道,再跑到下游中支好漁網(wǎng),漁網(wǎng)的上開口用手牽起,下開口用石頭壓實了。水溝里的水由于被截流了,夜里逆水而上的魚就會順水而下,陸續(xù)鉆進預設(shè)的漁網(wǎng)里,在漁網(wǎng)里起勁地撲騰。我們就在網(wǎng)兜里捉魚,天放亮了,魚也捉得差不多了。我們還會將捉到的魚送一部分給孤寡的楊伯伯。
尼采說:“生活的收獲是生活。”人來到這個紛擾的世界,本來是想奔著快意而去的,但現(xiàn)實生活中,貪欲會讓人失去許多快樂的東西。生活在山里的人們,專注地過著平凡的日子,生活反而過得很充實。來了客人,會把最好的美食端出來招待客人;兩家小孩起了紛爭,總是把自家的小孩叫到一邊加以訓斥。對生活不過多奢求,但求餓不著、凍不著,大概是挑擔的山里人最樸實的人生追求吧。
(作者單位: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qū)沈村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