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摘要: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的主體,在國民經濟發展建設中發揮支撐作用。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作全球一體化人力資源部門,在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中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重擔。在目前在實現企業轉型的背景下,各企業工人隊伍建設的現狀還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
關鍵詞: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發展的實踐路徑
前言:產業工人處于我國經濟發展和轉型的關鍵時期,對未來晉升空間和職業發展更加重視,希望能夠在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方面有所建樹,希望企業能夠提供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
一、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現狀
一是高素質產業工人規模較小,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的經濟體制變革。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產業優化,現有的產業工人隊伍在職業技能、適應現代化發展等方面比較滯后,高素質技能工人缺口較大。二是技能人才流動性增大,影響企業產業規模發展。部分企業產品結構由于受原計劃經濟時期產品布局、訂單、產能等影響,技術升級較為緩慢、技術裝備工資待遇有個增長的過程,較為落后,這使得企業招聘的產業技術人才在生活環境、交通條件、子女上學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從而留不住人才,人才流動性較大。三是新生技術工公共福利待遇與高技術含量企業比還有待提高。作為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的主體構成之一,新生代技術工在企業發展過程中,一方面為城市建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同樣渴求能融入到先進企業或熱點城市生活中,在工作機會、工作環境、福利待遇和子女就業等方面有所提高。但由于其自身能力的限制和外在體制機制的不健全,目前新生代技術工在公共福利待遇方面與新企業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二、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發展的實踐路徑
一是深化職業教育體制改革,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職業教育是培養既掌握精湛專業技能,同時又具備高尚職業道德的高層次、復合型技能人才的主要路徑。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猶如“車之雙輪、鳥之兩翼”,都是國民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如果說普通教育是“頂天”,那么職業教育就起著“立地”的作用。我國應該在已有成績的基礎上,切實落實“職教20條”開展本科教育,落實教育部《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本科層次職業教育專業設置管理辦法(試行)》,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頂層設計,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增加資源投入,積極引導行業組織、企業、專門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舉辦職業教育,為職業教育提供公平競爭、良性發展的社會環境,加快職業教育發展步伐。進一步理順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關系,延伸職業教育鏈條,為不同層次的技術創新人才提供更優越的制度環境。以市場為導向,以服務產業發展為目標,借鑒發達國家成熟的職業教育經驗,探索靈活多樣的人才模式,如“工學結合”“廠學結合”“現代學徒制”等,把理論學習和專業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大規模的高水平技術工人。
二是建立政府、業主組織、工會加高校的職工培訓體系。目前的職工教育培訓體系存在機構分散、政出多門、相互掣肘的問題。如職工教育培訓的主體既有人社部門,又有各級工會,還有各類職業院校,相互之間既沒有明確的分工,也缺乏統一的組織協調。培養適應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勞動者隊伍,是政府的重要職能;提升工人技能水平、促進就業,是工會維護職工權益的重要職責;職工教育培訓不僅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應有之義,也是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勞動關系的三方在職工教育培訓方面的目標和責任義務是高度一致的。高職院校具有專業突出、人才密集的獨特優勢,可以為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大批量高素質技能人才。建議由政府牽頭,積極運用各方尤其是工會健全的組織體系,籌劃覆蓋從中央到地方的職工教育培訓網絡,把教育培訓—推薦就業—考核定級—學歷提升有機銜接起來,更好地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
三是修訂完善各行業職工技術考試定級制度。過去企業長期實行的“職業技能等級鑒定”制度,曾對職工學習技術提高技能起到很好的引導和激勵作用,后改為認定,企業主導認定。隨著科技創新和大量新技術新工藝的出現,現在的工種門類已達數千種。政府應牽頭組織各行業企業統一制定科學合理細致的資格認證標準,行業互認發展認定考試定級頒證制度,并建立技術水平與工資待遇相匹配的績效考核體系。這一方面會激勵職工提升專業技能素養,培養造就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另一方面也可使職工增加對企業的歸屬感和便利勞動力的正常流動。
四是克服社會偏見,改善對產業工人的社會認知,提高其職業形象。加強輿論引導,結合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宏觀背景和職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進行有針對性、有說服力的輿論引導,切實提高他們的社會經濟地位,努力把金牌工人、大國工匠和創新型技術人才工程作出品牌,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風尚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就業格局,讓那些樂于傳承肯于鉆研的大師技師真正成為年輕人樂于學習的榜樣。提升技術工人的待遇是營造尊重勞動、崇尚技能社會氛圍的必然要求。不僅要給高技能人才令人羨慕的薪酬待遇,為年輕人樹立勞動致富、技術致富的榜樣,同時要提升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在勞模評選、參政議政方面適當向高技能人才傾斜,增強他們在社會上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擴大在政治參與方面的話語權。
五是將職工交流培訓納入對外交流合作的范疇。國際勞工組織是專門處理包括勞、資、政三方在內的勞動關系相關事務的重要協調機構,其下屬的工人活動局具體負責員工的教育培訓工作,同時也提供關于各國職工教育工作狀況的豐富信息。西方發達國家有市場經濟條件下職工教育培訓的成熟經驗,多年來一直注重實體經濟與制造業的發展,有相對完善且富有成效的培訓技術工人的方式方法,可供我們學習借鑒。相關國際機構所擁有的專家學者也可聘請來華作為師資顧問。
在傳統工人技能養成體系日漸式微的背景下,充分整合職業教育培訓資源,理順不同主體之間的權責關系,完善職業教育培訓體制機制,優化提升產業工人技能素質的制度路徑,確保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的規模化、制度化生產,從而為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和工業強國戰略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實踐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龐嘉萍,辛寶英,王小攀.工會服務農民工工作水平調查研究[J].山東工會論壇,201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