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怡靚 楊潔 盧俊輝 周莎莎





摘要: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將今年新冠病毒急性疫情分型定級為第一個"大流行"冠狀動脈病毒急性傳染病,當代大學生的社交生活乃至心理健康都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本文以在讀大學生為主要對象,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對大學生社會交往模式的影響。研究發現:疫情帶來的社交阻礙,使得大學生產生了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而日益增長的個性化社交需求與封閉的社會背景相矛盾。在此基礎上加以現如今大數據快速發展的背景,提出將大學生活動匯聚于網絡,并提出創立一個聚焦大學生活動、擁有完善安全機制的大學生社交平臺。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大學生社交;大數據;影響
引言
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國家宣布將我國新冠動脈病毒急性疫情分型定級為第一個"大流行"冠狀動脈病毒急性傳染病,其病毒具有高度隱匿性、超強傳染性、狡猾變異性等特點,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和飛沫微滴等途徑傳染。
面對這場來勢兇猛的疫情,我國政府當機立斷在全國范圍內采取封鎖隔離的有效手段來阻斷病毒傳播。教育部也發文明確通知2020年春季全國大學生開學延期,以筆者所在的杭州地區為例,高校開學時間已延遲至五月份。
開學新生返校后,按照教育部和市省政府等的相關安全防控教育政策,全體在校大學生均被隔離在校在家,他們的日常社交生活及娛樂活動行為發生了巨大變化。然而對于處于青春末期的中國大學生來說,長時間的社交實體隔離生活使他們不可避免地容易產生各種心理不適、焦慮、抑郁等消極性情緒,社交實體媒介逐漸成為獲知生活信息和享受娛樂日常生活的重要傳播渠道,具體表現在行為從開展日常生活社交行為向建立線上社交媒體傳播平臺的更大幅度方向遷移。
為了更好地了解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期間對大學生社交模式的影響,在后疫情時期,本文以所處的杭州下沙高教園區大學生為對象,根據調查結果,從社交媒體平臺的角度提出相應的建議與方法,探尋大學生社交平臺未來發展趨勢。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于2021年5月15日-6月30日期間,對來自杭州下沙高教園區4所大學中包括了理工類、師范類、財經類的322名大學在校生進行隨機調查。為了數據來源更加可靠,樣卷具有代表性,此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方法,以網絡調查問卷的形式展開調查。調查對象覆蓋了專本碩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年齡層次不一,文化水平存在差異。
1.2研究方法
本問卷設計從了解疫情對大學生人際關系的影響程度、疫情期間社交軟件的使用情況、大學生對社交軟件的功能期望三個方面出發,共有22道題,其中21道客觀題,1道主觀題。共收回問卷322份。問卷設置為全部必填后方可提交,剔除無效問卷后,其中有效問卷為302份,回收有效率達94%,其中男生169人(56%),女生133人(44%),專科57人(19%),本科190人(63%),碩士53人(18%),如表1所示。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疫情防控政策下社交阻礙大,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突增。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81%的同學社交受到疫情影響,38%的同學社交活動受到很大影響,甚至61%的同學在疫情期間經常出現焦慮、易怒、抑郁等負面情緒。分析數據結果發現受疫情影響社交的同學規模較大。同時,在人際關系影響的問題上,從數據上來看,72.5%的同學因與朋友聚少離多導致關系漸淡,52.5%的同學疫情期間因學校封閉式管理無法歸家,與家人相處時間大大減少。究其基于原因,我們一致認為在線網絡平臺正被廣泛的應用到青年大學生日常工作和學習生活過程中的各個方面,在線網絡社交平臺是幫助青年學生釋放社會情緒心理壓力和青年獲取社會情感動力支持的重要社交方式,(前后好像沒有關聯)而疫情長時間造成大學生處于社交隔離情況,使他們的心理壓力無處釋放,焦慮恐慌等負面情緒突增,而目前的網絡社交平臺僅能緩解短期且少量的心理壓力,如表2所示。
2.2 校園活動大規模轉移到線上,對社交平臺的依賴程度高
針對大學生與社交的關系,數據顯示79%的同學肯定社交的重要性,甚至61%的同學在疫情期間對社交欲望較以往有明顯的增強,高達59%的同學每天平均使用社交軟件時間超過4小時。疫情的突然爆發導致絕大多數人們的活動空間減小、活動局限性增大。同時在高校按政策嚴格管控要求審慎舉辦聚集性活動的大環境下,所有無法在線下進行的活動都將轉移到線上,互聯網社交平臺大學生用戶迎來爆發式增長。根據2020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半年度流量報告,泛娛樂化行業表現亮眼,月活同比增長明顯,大學生線上活躍時長顯著增長,粘性用戶直線上漲。如圖1所示。
2.3 被疫情抑制的社交需求,對個性化要求有所增加
對于社交平臺提供的功能服務,超過一半的大學生選擇聊天交友、游戲娛樂和發布生活動態。隨著人們關于自身健康意識的覺醒,社會越來越需要有關健身、活動、娛樂新形式——即時類小型活動越來越成為大學生課余生活的重要需求。然而85.2%的同學曾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好友而放棄約好友一起活動的經歷,60.8%的大學生期待有一款可以專門整合大學生校園活動信息的社交軟件,86%的大學生愿意和身份已落實的在校大學生一起做共同愛好的事(例如約吃、約漢服、約漫展、約足球等),如表3所示。其原因可能是當前社交平臺魚龍混雜,缺乏完整的監管、審核、反饋機制,鮮有專門針對大學生實名群體的自媒體APP,大學生社交APP仍屬于市場空白點。后疫情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被抑制的社交需求不敢釋放也無處釋放,社交平臺在監管上還需繼續探索更合理的模式。
3 ?討論與建議
3.1 ?加強用戶實名賬號監管,完善大數據安全機制。
打造廣大青年積極參與正能量網絡的交友生態圈,需要不斷強化青年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的自我監管。倡導廣大社交網絡媒體運營平臺企業要依法承擔禁止用戶在其社交平臺上違法發布的不良庸俗言論的法律責任,要求中國大學生網絡用戶通過網絡實名制和身份登錄信息系統認證后才能注冊社交賬號,加強對每一位中國大學生網絡用戶在其發布個人信息的監督管理。
3.2 注重用戶個性化需求,增強在線社交實效性。
后疫情時代背景下,社交網絡平臺成為近年來最具影響力的互聯網應用類型之一。用戶為核心的時代已經來臨,注重大學生個性化社交需求把用戶個性化的需求能夠盡可能多的匯集起來。大學生社交平臺應根據校園活動的屬性,精細化參與學生人群的興趣標簽,精準的分析、推送他們最需要最感興趣的活動。針對當前活躍度較高的活動,分析其潛在的共性,以組建興趣團隊和合作小組形式,讓大學生用戶釋放社交壓力的同時增加趣味性,滿足大學生對社交平臺使用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更契合當下的新型社交需求。
3.3 ?聚焦青年正能量活動,強化“互聯網+思政”教育。
大學生社交平臺應提升其社會價值,加強互聯網對青年的賦能教育作用。聚焦青年正能量活動,以青年人更加樂于去接受并且積極去參加的方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正能量活動中去,將互聯網平臺打造為大學生思想引領陣地,以此為契機,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4 ?總結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受損的同時也讓社會對大學生身心健康更加關注,在互聯網大數據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探尋當代大學生新興交往方式的未來必不可少。在此次調查中,我們可知,大學生的日益增長的社交需求與疫情影響下封閉的社會背景是相矛盾的,因而也催生出焦慮的不良情緒,即使疫情有所好轉,該矛盾并未有太大的好轉。因此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一個聚焦大學生活動、滿足大學生個性活動需求,并且擁有完善的大數據安全機制的大學生活動平臺是不可或缺的。
參考文獻:
[1]艾奇SEM.《2020中國移動互聯網半年度流量報告》[R]上海:艾瑞咨詢集團,2020
[2]新加坡眼.《新冠疫情升級為“大流行”,新加坡預測影響恐持續1年》[J/OL]新加坡眼,2020
[3]網信內蒙古.《加強社交網絡平臺安全監管》[J/OL]中國網信網,2019
[4]王琳,朱可欣.《“新冠肺炎”信息疫情對大學生社交媒體用戶信息行為的影響》[C]天津:信息素養教育論壇,2020
[5]澎湃新聞.《全球戰疫丨世衛組織宣布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意味著什么》[J/OL]澎湃新聞,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