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勝 孫銘陽
摘要:在當下數據傳播更快捷、更廣泛的數字時代,信息的碎片化已逐漸被受眾所習慣,同時,數字化也使新聞發生了由內而外的改變。本文對當今數字化時代新聞與數字新聞的不同進行探討,并且以新聞本身為視角,探究新媒體平臺的商業邏輯與逐利原則如何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給新聞帶來根本性的顛覆。
關鍵詞:數字新聞;新聞價值;商業邏輯;輿論約束;新媒體環境
中圖分類號:G21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5-0015-03
一、數字新聞時代相較于傳統新聞時代的變化
(一)媒介的變化帶來受眾權力的解放
在數字時代尚未到來之際,傳統新聞所依賴的媒介有紙媒、廣播以及電視,其中刊登的新聞均經過層層審核、反復推敲。通常情況下,傳統媒介會在事情發生后的1~2天內刊登信息,因為審核信息內容后,紙媒需經過印刷環節,廣播和電視則需編稿和制作。這個時候的傳播受眾所接收的信息是單向的,所見即所得。內容完全由傳播者選擇,受眾在接收信息方面的自我選擇權很弱。同時,由于傳統新聞傳播媒介為紙媒、廣播和電視,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互動是基本沒有的。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不發達的年代,整個傳播過程的兩端——傳播者和受眾之間交流和溝通成本很大[1]。受眾想要和傳播者進行互動,需要以郵寄信件或打電話的方式進行溝通,并且兩者在選擇的權力上處于失衡的狀態,傳播者主動選擇,受眾被動接受。而在數字化時代,我們迎來了各種新興技術與前沿科技,自媒體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對傳統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隨著社交類新媒體平臺技術的升級與規模的擴大,傳統媒體象征的傳統新聞業開始了數字化轉型。社交類新媒體平臺依托算法推薦邏輯,極大地增強了受眾在接收信息方面的選擇權力,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信息、視頻內容,平臺會根據算法向受眾推送其更喜歡的類別,避免推送其不喜歡的類別。算法邏輯的濫用不可避免地導致了信息繭房的出現,但受眾接收的都是自己偏好的內容,在廣闊的信息世界中,受眾自我選擇的權力越來越大。同時社交類新媒體平臺也解決了傳統媒體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缺少交互的問題,社交類新媒體平臺的受眾可以隨時發表意見,每一個點進這條新聞的人都可以看到評論。可以說,社交類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極大地拉近了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距離,也大幅降低了兩者之間溝通的成本[2]。
(二)數字化轉型導致謠言與虛假信息泛濫
依托于科學技術的發展,現在傳播的主要領域為移動端[3]。不同于傳統媒介時代,當下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人人都可以是內容的制作者。另外,衍生于新媒體平臺的內容制作軟件更加簡潔,更加容易上手,為內容制作者打破了技術壁壘。但由于內容制作者的專業素養參差不齊,加之平臺自帶的流量獎勵機制,初期產生了大量以博人眼球換取流量的“標題黨”亂象,而后在大環境的反對下,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理,標題黨現象有所改善,但并沒有完全消失。在傳播方式與傳播速度日新月異的今天,更多的內容制作者會根據受眾想看到的內容選擇創作方向,從而在關注、推薦等算法邏輯下產生了內容上的信息繭房。自新媒體平臺用戶激增以來,虛假內容、謠言現象數不勝數,這也反映出了一個問題:在快節奏、快傳輸的新媒體時代,謠言十分容易傳播,平臺本身對謠言的審查核實機制并不完善,導致很多謠言廣為流傳,而辟謠的成本太高,后續辟謠信息的點擊量與傳播量更是遠不及謠言本身。在新媒體高速發展的今天,算法邏輯與市場營利性原則下的短視頻內容與廣大用戶對虛假信息的難以辨識,使虛假信息成了新媒體時代負面影響最大的內容,要在提升用戶媒介素養的同時,加速落實虛假信息、謠言的集中審查。
(三)新媒體平臺的UGC模式對新聞造成沖擊
CNNIC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到9.86億。可以說,移動端的新媒體平臺正逐漸從新興傳播方式轉變為主流傳播方式。在龐大的用戶量與平臺商業邏輯的獎懲機制下,大量的UGC內容出現,由于獎懲機制靠內容的點擊量、點贊量、播放量觸發,在無形中引導了偏娛樂化、偏民生內容的生產。因為更加娛樂化、更加民生化的內容更容易引起用戶的共鳴,也更容易獲得點贊、轉發等行為帶來的紅利,所以縱觀新媒體平臺如頭條系產品,近五年內UGC內容中的民生、娛樂類內容呈指數上升。民生與娛樂內容從形式上更容易讓受眾產生快樂或認同感,當這類內容在整體內容中的占比越來越高時,會潛移默化地改變用戶喜歡的內容類別,長此以往,闡述事實、客觀分析的專業內容很難引起受眾的興趣,導致整體內容中的民生娛樂內容逐漸占據市場,而專業內容逐漸沒落。這也是碎片化時代的一個弊端,人們更想要的是能夠引起自身快樂、興奮感覺的內容而非專業冷靜的內容,人們更想隨時隨地不限時間段地自主選擇是否觀看內容而非傳統意義上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去觀看新聞,錯過了就沒了。這是傳統新聞在新傳播時代沒落的原因,也是數字新聞在新時代發展的關鍵。
二、新媒體平臺的商業邏輯使新聞生產發生變化
(一)新聞價值變化
傳統新聞對價值的定義是其內容本身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眾普遍關注的要素,以及其能夠傳遞價值觀的能力[4],這也是傳統新聞傳播主體選擇內容的衡量標準以及選擇新聞事實的依據。新聞傳播主體在選取新聞內容和制作新聞的過程中,會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查,并對消息來源進行核實。傳統新聞向數字新聞轉型時,由于數字新聞必須依托新媒體平臺,其新聞價值的取向也逐漸變化。新媒體平臺最大的特點就是將價值的賦予權給予受眾本身,一個內容的價值體現在播放量、點贊量、轉發量等數據上。在短視頻興起的今天,人們獲取的信息趨于碎片化,簡潔、明確且能刺激人們分泌多巴胺的娛樂信息更受人們喜愛。因為民生新聞、娛樂新聞能夠在新媒體平臺獲得更高的關注度與更高的曝光度,也更容易獲得受眾的喜愛,所以新聞內容的制作者對新聞本身的價值評定難免會產生一些傾斜[5]。在新媒體平臺中,出現了很多以新聞的二次制作為主要內容的內容生產者,不難發現很多受眾更加喜歡以這種方式去了解新聞時事,這也逐漸導致新聞的非官方賬號出現了更多的新聞內容。在內容上,從前的新聞會對信息進行客觀闡述,采用全知視角進行解讀,并且對信息來源進行真實性溯源審查核實再制作;而數字新聞更加具有主觀意識,在解讀上更加具有個人感情色彩,在娛樂性上更加迎合受眾。
(二)商業邏輯導致輿論缺乏約束
新媒體平臺尤其以短視頻為主的新媒體平臺具有極強的變現能力,并且周期更短,方式更多,這就激發了每一個內容制作者對被關注度以及內容曝光度的渴求。并且平臺在算法推薦的加成下,對每一個用戶的喜好予以分析從而推薦用戶更喜歡的內容,這逐漸導致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看到的、聽到的都是更加符合心理預期以及腦中所想的觀點看法和聲音。這種行為習慣會逐漸使人在使用過程中對另外一種觀點看法和聲音產生排斥心理。在擁有眾多粉絲和關注的非官方數字新聞賬號下,對一種看法往往會有激烈的討論,如果出現意見不合或看法不同的情況,賬號的目標受眾會產生更加強烈的排他性。因為激烈探討會帶來更高的曝光度,內容本身會在平臺的算法邏輯下得到優先推薦,所以此時的傳播主體賬號不會積極地朝好的方向引導內容所引起的討論或是輿論現象,而是放任討論激烈程度加深或是輿論逐漸轉變極化。這也是依托于新媒體平臺商業邏輯下的內容生產弊端,算法推薦的權重會影響到內容的推送,而內容本身所能帶來的流量又會在算法計算中得到優先考量。如果對內容的審查無法達到精確與嚴格,又對算法不計后果地濫用,那么平臺本身就會成為孕育輿論極化的溫床。
三、數字新聞在新媒體平臺的發展建議
(一)需要恪守新聞的本質與價值
在當下的傳播環境中,我們從業人員不論是否有過專業培養經歷,都應當恪守新聞的本質與價值,在碎片化娛樂時代,在平臺激勵機制的推動下,嚴格恪守新聞本身的特質與價值。不能因為外部環境而影響了我們在內容制作上對新聞的選取標準,同時我們也要做到以新聞傳播公共知識,傳播公共理念,牢記新聞傳播正向的能量,引導正向的思考,以服務大眾、服務社會的理念面對每一則新聞的制作。對于一些負面的新聞事件應當在內容上明確表達出對負面事件的譴責,引導大眾建立更加積極正面的輿論風向與監督。在內容選取上,新聞的內容更應該求真求實,在當今更加快速、真假參半的傳播環境中,需要仔細分辨每一則信息的真實性,有些時候一些信息看似會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但若不仔細核查消息的真實性,通過一則假消息制作一則假新聞,即便能在短期獲得討論度與流量,長遠看來也是得不償失的。
目前新聞價值的選取上同樣存在一些問題,數字時代的新聞似乎更加關注民生與娛樂等容易引起人們討論的內容。但娛樂的并非是有價值的,不僅要看重新聞帶來的經濟效益,更要看其本身為社會帶來的正向作用以及專業角度的新聞價值。新聞有五要素,包括時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趣味性[6]。一篇新聞稿件一般包括兩個以上的價值要素。當新聞選擇依托具有社交功能的新媒體平臺為主要傳播方式進行傳播時,新聞價值的判定權逐漸轉交到了受眾的手中,這在影響新聞價值判定的同時,無形中提升了新聞的接近性,但若娛樂要素在新聞中被過度放大,導致更多的數字新聞以虛假的標題獲取點擊量,算法會根據受眾需求去推送,當受眾點開卻發現是一則文不對題的新聞時,其體驗是相當糟糕的,如果這種現象成為常態,會對整個行業造成災難性的破壞。傳統新聞向數字新聞轉型,過程一定是顛覆性的,未知的變化一定會紛至沓來,但對于新聞本身,我們仍需抱有敬畏之心去制作。在受眾需求逐漸受到重視的今天,新聞五要素中的趣味性慢慢被放大,尤其在步入新媒體時代后,隨著各種短視頻、新聞時訊APP的涌入,傳統媒體對新聞價值判定的主動權面臨極大的挑戰。但如果刻意地迎合大眾對娛樂性新聞的需求,一味追逐更多人想要討論的娛樂熱點,無限提升趣味性在新聞中的判定要素比重,只會使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
當下傳統媒體代表的主流聲音應當呼吁行從業人士不要將新聞本身的經濟效益作為判定新聞價值最重要的因素,不應當為了流量與收益而刻意迎合大眾的娛樂性新聞需求,也不要惡意炒作民生新聞獲得流量,這應該是行業內所鄙視、所痛斥的。新聞的報道和傳播都應有明文規定進行約束,要按照專業的規范和準則來執行,相關監管部門也要嚴謹把關,實行有效的監管方案,防止過度娛樂化的情況出現。
(二)需要改善輿論約束機制
當下很多新聞本身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但是經過炒作和傳播,卻引來了大量的人圍觀,并以有失公允的輿論導向引起廣泛討論,導致該則新聞受眾輿論圈層割裂。對于這種現象,主流媒體應當出面引導大眾輿論走向正軌。平臺內部也應設置預警系統,自動識別的新聞內容如果引起廣泛討論便自動納入“觀察區”,同時設置關鍵詞的選取,如若一些不好的詞匯出現頻次過高,需要進行人工辨別,如若辨別結果為引導和惡意炒作等,應當第一時間在新聞醒目處加以正確引導輿論的標語,對廣泛傳播的不實消息、虛假消息應當第一時間留存證據并向相關部門報備,在后臺進行刪除。傳統媒體應當代表主流的聲音在需要時發聲,樹立嚴肅權威的形象,而不是選擇沉默。新媒體平臺人員構成的不專業性使其需要專業主流聲音的引導,主流媒體應責令制止一些低俗膚淺內容的傳播,不能讓這種行為帶來巨大流量與商業價值,從而使人們群起效仿。相關部門要時刻做好監管工作,將經常惡意炒作和刻意偏向引導輿論的賬號加入行業黑名單,對此類現象要予以明確的懲罰,并普及事件的嚴肅性,也要向民眾宣傳此類現象是不對的、是不可取的,再整合新時代媒介素養相關知識進行推廣,提升每一位受眾的媒介素養,這有利于使惡意炒作、刻意引導輿論的賬號因無人問津而消失。
(三)應當調整新聞內容的激勵模式
新媒體時代由于算法的加入,信息接收端的體驗更加人性化,也更加貼近群眾及時獲取信息的要求,平臺對高點擊量、高討論度的內容有相應的獎勵機制,會優先進行推送,對于話題度低、討論度低的內容,推送會有一定的滯后。但是我們知道傳統的新聞模式是很嚴肅的,即便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新聞依托新媒體平臺,逐漸轉型為數字新聞,也依舊保持著新聞的嚴肅性。在娛樂內容備受歡迎的今天,有時候越專業的新聞內容點擊量反而越少,從而導致專業內容數量遞減。平臺應當在提高民生類、娛樂類新聞的獎勵門檻的同時,調整獎勵的內容,要降低內容通過點擊、轉發等帶來流量的激勵機制變現的額度,并且不再加入算法推薦的優先梯隊。有新聞類內容需求的用戶在使用平臺時,平臺應當優先推送官方號制作的專業內容,使受眾能接觸到不同類型的新聞,而非過度推送娛樂類、民生類新聞。
四、結語
在傳媒迎來巨大變化的今天,科技的進步使人們的行為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傳統新聞向數字新聞轉型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會是一成不變的,因為這個時代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主流媒體以及監管部門應當在行業亂象初現苗頭之時,對其進行整改與制止,行業應當與平臺及技術共同發展、共同進步,而非由平臺占據主導地位。誠然,新媒體平臺在本質上仍是商業平臺,其底層邏輯仍是逐利,會引發一些問題,但也不能忽視平臺在時代浪潮下帶來的更多機會,這讓自媒體從業者的數量激增,也使傳媒行業成了熱門行業,為行業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和更強的新生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行業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針對出現的問題,平臺應與相關部門共同協商、共同探討,作出更加適合當下傳播形式的條文規定,使行業秩序得到規范,減少平臺亂象的出現。
參考文獻:
[1] 姜巍.全球數字新聞業變化及啟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5-06(003).
[2] 吳昌紅.論商業媒體平臺算法分發的“繭房效應”及應對舉措[J].傳媒觀察,2019,04(03):31-36.
[3] 趙一涵.短視頻平臺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價值探析[J].記者搖籃,2021,04(06):3-4.
[4] 陳昌鳳,張舒媛.新聞生產中算法運用的技術路徑與價值邏輯[J].現代出版,2021,04(03):36-42.
[5] 賈菁.新媒體傳播特點下的新聞價值取向研究[J].傳媒論壇,2021,04(10):38-39.
[6] 薛續友.新聞報道時度效及社會價值導向分析[J].新聞研究導刊,2021,12(06):128-129.
作者簡介:吳德勝(1972—),男,吉林長春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網絡傳播。
孫銘陽(1997—),男,吉林長春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網絡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