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民眾的信息獲取渠道越來越多,互聯網在提供交流便利的同時也使得輿論引導的難度提升。對于社會關注較大的爭議性事件,需要加強輿論引導。本文通過研究爭議性事件的報道特征和輿論特點,尋找引導這類事件輿論的準確途徑,旨在為今后爭議性事件的輿論引導提供相應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爭議性事件;網絡輿論;引導機制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5-0100-02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網絡媒體信息呈現方式的公共輿論引導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7SJB2082
一、引言
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不斷發展,傳播格局和傳播方式不斷變革,互聯網輿論環境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民眾對熱點事件的討論從茶余飯后的餐桌轉到了社交媒體平臺,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從傳統的廣播、電視和報紙轉變成了微博、微信、短視頻平臺等,信息獲取的便利性和民意表達的自由性不斷提醒著各方改變過去的輿論引導方式,變革輿論引導理念。近幾年,諸多社會爭議性事件的網絡輿論也體現著這些改變的迫切性。
二、相關概念
社會爭議性事件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是在社會轉型發展過程中產生的涉及公共議題的事件,是指民眾尚未達成較為一致性的觀點,傳播范圍較廣,涉及公共話題、價值判斷、倫理道德等方面,引發社會較大關注和集中討論的事件。近幾年網絡討論較為集中的爭議性話題,主要包括貧富差距、教育公平、道德與法律、公序良俗等,如老人跌倒扶不扶、人工智能未來是否會成為人類的威脅、明星慈善捐款數額爭議、婚嫁習俗變遷等。
三、社會爭議性事件的媒體報道特征
(一)標題黨:博人眼球,夸大其詞
在新媒體環境下,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為追求更高的點擊率和更大的閱讀量,在報道爭議性事件時,運用大量夸張的標題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對新聞報道缺少最基本的、客觀公正的立場。
(二)預設立場和標簽化報道
由于新聞媒體機構的市場性,其生產的文化產品模式化,傳媒話語方式也具有機械化和趨同性的特征。為了吸引更多的受眾關注相似性的報道,媒體在報道這些事件時,預設相關立場,并運用吸引人眼球的“標簽”,力求在相關報道的競爭中贏得勝利。
(三)報道內容片面化、碎片化
由于互聯網信息發布的匿名性和信息主體的多元化,新媒體對新聞事件的報道并不像傳統媒體那樣完整和深入,往往從某一個方面入手,進行較為單純的報道,因此網絡新聞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也比傳統媒體低,發布的信息更容易受到受眾的質疑和猜測,導致小道消息和謠言擴散。碎片化的傳播方式和片面化的傳播內容在網上肆意擴散,摻雜謠言和不實信息的新聞影響著人們對爭議性事件的準確判斷,真假難辨的消息消解著人們對傳媒的信任。
(四)“事件反轉”損傷媒體公信力
媒體公信力是指新聞媒體本身所具有的一種被社會公眾所信賴的內在力量。它是媒體自身內在品質和外在形象在社會公眾心目中所占據的位置,是衡量媒體權威性、信譽度和社會影響力的標尺,也是媒體贏得受眾信賴的能力[1]。媒體的公信力離不開媒體報道的客觀性、真實性,而隨著網絡媒體的發展,事件報道主體的多元化,自媒體甚至個別主流媒體的新聞事件報道缺失客觀性,尤其是隨著事件的不斷發展,許多爭議性事件甚至出現反轉甚至多次反轉的情況。
四、爭議性事件的網絡輿論特點
(一)信息發布主體多元化下的信息超載
隨著社交平臺媒體化趨勢的增強,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從傳統媒體轉變為互聯網媒體,從前單一的信息發布機制也轉變為“全民新聞”的形式。多元化的信息發布主體使人們能更快速地獲取一手資料,也使對信息的管控變得困難重重。
爭議性事件由于本身的特殊性,更容易在人群中產生巨大的話題量和超載的多方信息,來源不同且真偽難辨的信息混雜在網絡輿論中,使事件的發展變得撲朔迷離。
(二)從眾效應下的群體狂歡
心理學上的從眾效應,指個人在群體的引導和壓力下產生的一種合群傾向,這種心理使得個體產生放棄自己與群體意見或規范相抵觸的意識傾向[2]。更有甚者會考慮群體的意見,而對自己看法和意見產生懷疑,即使自己原本的觀點、了解的信息才是事實。有學者研究指出,在互聯網輿論中,對于某件事情的網絡評價,人們往往最先接受排名前十的評論,并保持與其較為一致的看法,或者直接點贊、評論該觀點。隨后參與討論的人又會受到這些評論和點贊的影響,不自覺地與這些觀點保持相對一致的想法,由此形成輿論意見的聚集性效果。
(三)話題熱度增長快、持續性強
分析近幾年社會爭議性事件的媒體報道情況,可以發現醫患糾紛、老人贍養、未成年人犯罪等事件的報道一直在持續,不僅媒體人特別關注,廣大公眾也在這些話題的討論中展現出了極高的熱情。
五、社會爭議性事件網絡輿論引導的必要性
(一)作為“解壓閥”疏導民眾負面情緒
當前社會正處于轉型時期,復雜的爭議性事件在互聯網上的發酵會使民眾產生不安和不滿的情緒。正確的輿論引導不僅可以對相關事件作出必要的解釋,還原事件真相,更可以緩解社會不安情緒[3]。網絡輿論在宣泄民眾情緒的同時,也能成為政府傾聽民意的重要渠道。民眾在一個良性的互動平臺上宣泄內心積郁,互聯網平臺也就成了民意的“解壓閥”。
(二)掌握輿論主動權
爭議性事件的發生與發展離不開網絡平臺上網絡輿論的推動,而網絡輿論又不斷受到各方信息源的影響。如果權威機構不能及時處理這些紛繁復雜的信息,向民眾作出相關事件的準確解釋,那么網絡輿論很可能向著我們不愿意看到的方向發展。因此,積極引導網絡輿論,可以及時發現網民意見中的相關問題,有針對性地作出解釋和回應,提高輿論引導的效率和準確性,將輿論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三)政府完善信息發布制度
當前各級政府部門都在進一步完善信息發布制度,積極推進網上辦公,實行電子化辦公,積極利用各種網絡平臺、社交網站、公眾號等,實現與民眾的24小時在線溝通。這些措施能使政府部門更好地了解網民的真實感受和多方的信息來源,也能為政府部門各項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更好的信息反饋和政策依據。
六、爭議性事件網絡輿論引導機制的創新
(一)媒體機構把握好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
新聞機構從業人員應把報道事件的客觀真相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承擔起報道真實、客觀新聞的責任。近年來,頻繁出現的新聞腐敗、虛假新聞等事件不斷削弱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也有一些記者在利益的誘惑下,違背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操守,罔顧新聞真相,報道虛假新聞。而要讓民眾呈現出事件的客觀真相,首先要確保新聞來源的真實可靠,在海量的信息中鑒別真偽。同時,新聞報道的客觀性離不開媒體從業人員堅定的立場、正確的價值觀。
(二)政府部門堅持信息公開,及時回應
作為權威信息的發布主體,政府部門的信息回應速度和回應內容的準確性直接影響著人們對爭議性事件的討論方向。許多爭議性事件都是由政府部門介入并作出準確回應,澄清事實真相,解答民眾疑慮的。因此,官方“發聲場”應及時了解輿論方向,公布準確信息,適時介入熱點事件,穩定民心。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需要提高輿情處理能力和響應速度,積極建設互動平臺,做好輿情監控工作,爭取在爭議性事件造成較大惡劣影響之前控制事態,還民眾以事件真相。
(三)提高網絡輿論的引導技巧
第一,培養民間“意見領袖”。海量的互聯網信息在增加人們信息獲取量的同時,也加大了人們辨別信息真偽的難度,使網民迷失在信息爆炸的海洋里。面對紛繁復雜的事件“真相”和“眾聲喧嘩”的輿論環境,民眾急需能夠引導自身的“意見領袖”。這個“意見領袖”不一定是具有官方背景的發言人或者知名的專家學者,而是能夠站在民眾的視角上分析問題、為民眾發聲的人。
第二,建立健全網絡信息“把關人”制度。面對海量的事件相關信息,人們在網絡世界中容易感到選擇困難,除了會浪費處理信息的時間,更會使人們產生無所適從的迷茫和對事件真相的迷惑。這樣的信息過剩和泛濫不僅影響著網絡媒體的可信性,更會對爭議性事件的解決造成更大的困難。因此,建立完善的網絡信息“把關人”制度顯得尤為重要。這樣的“把關人”不同于傳統媒體中的編輯、編導或主編等固定角色,他們可以是網絡平臺的普通大眾、管理員、“意見領袖”等,也可以是政府網絡平臺的工作人員等。這些“把關人”引導人們積極參與網絡討論,梳理事件脈絡,澄清事實真相,辨別網絡謠言,幫助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
(四)網民加強自我約束
互聯網不是法外之地,不應該成為謠言和非理性情緒宣泄的場所。面對爭議性事件背后復雜的網絡輿論,廣大民眾應該首先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自我約束的能力,認真鑒別不同來源的信息,去偽存真,做到不信謠、不傳謠,自覺凈化網絡輿論環境。
七、結語
爭議性事件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民眾的關注度,使政府在面對網絡輿論時必須運用新的思維方式、新的引導技巧,樹立新的服務意識。在這些事件報道和信息傳播的過程中,主流媒體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思考,客觀報道。既要做好新聞信息的報道員,也要做好輿情的觀測者,從而對社會負責、對政府負責、對事件相關者負責。
參考文獻:
[1] 莫玉鑫.責任是實現新聞媒體公信力的根本[J].時代報告(下),2012(2):292.
[2] 吳尚全.傳統主流文化形成機制初探[J].魅力中國,2009(36):18-19.
[3] 李曉芬.網絡輿論對突發事件的影響及其引導[J].中共云南省委黨校學報,2013,14(3):164-166.
作者簡介:倪傳焱(1987—),女,江蘇南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