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昊俊 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生
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指為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為農業生產的經營主體提供各種服務的社會經濟組織。經過30余年的發展,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專業組織已超過90萬家,服務面積達16億畝,服務農戶7000余萬戶,已初步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的重要主體,政府經過多年的培育和扶持,促進了其近幾年的高速增長,從山東省的發展經驗來看,培育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這種模式主要是撬動涉農企業資本,利用與農業相關聯的資源優勢,扶持其發展為社會化服務龍頭企業。涉農企業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專業性,可以彌補政府、社會組織等在專業性上的不足,現有涉農企業尚未形成完整的農業服務體系,政府可以通過項目招標、財政補貼等形式,促進涉農企業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并利用現有優勢,形成專業化、標準化的市場服務主體。
如山東省通過標準化試點項目,促進山東省某農藥公司依托高科技的植保技術和安全環保穩定的農藥生產技術,設立了某新農業服務有限公司,該公司與附近15家農機植保專業合作社建立了長期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關系,以專業化、標準化為目標,為農戶提供農業生產服務,并于2018年率先通過了山東省省級標準化試驗項目驗收。公司現有員工378人,季節性用工1000人,配有植保、耕種、收獲等農業機械設備496臺套,耕播日作業能力2000畝以上,植保日防治能力達到3萬畝以上。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網絡,對種植大戶、種植合作社和整村制的農戶進行代耕、代播、代管、代收及培訓的全方位農業服務。高質量的服務受到了農戶的一致好評,目前接受服務的農戶有3.3萬戶,服務面積達到28萬畝。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離不開市場的力量,在引導市場力量創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時,政府可以通過項目招標的方式促進市場力量的發展,但在這一過程中,合同的訂立與執行是其發展的基礎。由于政府、企業、服務對象三方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等、地位不平等的現象,最終會導致風險分擔不均衡、監督缺位等問題,從而降低農業服務社會化的成效。
這種模式主要是通過各種政策扶持如專項資金、定點扶持、項目招標等特殊形式,推進形成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是由有意愿、有需求的農民社員自愿聯合、自我發展,通過全體社員按照“民辦、民管、民收益”的原則,發展起來的一類服務隊伍,圍繞社員在農業生產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提供專業化的專項服務和全方位的綜合服務,實現了抱團滾動式發展。“人均一畝三分地、戶均不過十畝田”是全國各地農業發展的真實寫照。散戶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體,這也導致了企業提供的標準化、專業化服務無法同時滿足眾多散戶的個性化需求,而具有地方特色的合作社則能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滿足散戶的生產經營需求。
例如,大黃鄉甄橋農機服務合作社的創始人就是在看到村內散戶年輕勞動力流失嚴重、村民缺乏專業技術知識等問題后,自發創立專業合作社。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合作社發揮主體作用,對各類經營主體和小散農戶開展全程托管服務或“菜單式”托管服務。在不流轉經營權的前提下,有效地整合了小散農戶的土地,實現規模經營、規模效益。周邊村莊群眾紛紛把土地交給齊河縣金穗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托管。2020年,齊河縣獲批11萬余畝700多萬元的中央財政農業生產托管補助資金項目,由已列入齊河縣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入庫名單的7家合作社共同實施。通過招投標參與政府采購服務,合作社得到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與現有針對小散農戶的政府購買項目相比,合作社因能提供更為多樣化的生產服務、地理位置較近等因素而獲得優勢。合作社服務對象以小散農戶為主,占到全部社員的90%以上,少的有兩三畝地,多的八九畝。在服務措施上,產前,每村選定1名種地能手作為服務站長,及時反饋農戶需求;產中,根據農戶需求,統一提供深耕整地、寬幅種肥同播、病蟲害統防統治、節水灌溉等服務,當好貼心“保姆”、生產管家;產后,對接農產品加工企業、良種公司,多元化拓寬銷售渠道,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有效緩解了小散農戶種地難、成本高、收益低等實際問題。
該模式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強有力的凝聚力、向心力作用,以黨支部引領,把小農戶、零散土地集中起來,整合機械裝備、勞動力,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種植管理、統一銷售農產品,在農業提質增效的同時,實現了村集體增收。這一模式的公益性最強,在社會化力量還不夠強勢的大部分農村,可以通過調動基層黨組織的服務積極性,認領合辦合作社,為本村成員提供農業生產服務。這種模式可以解決當前社會化服務覆蓋范圍不夠的問題,一定程度上緩解部分實力不足村落的社會化主體,通過黨支部領導賦予組織公信力、領導力,使得這種類型的合作社更容易擴大會員規模,形成規模效益。
比如,劉橋鎮西楊村年豐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典型代表。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9月,由37名成員發起并組成,建社初期發展社員77人,入社土地818畝。經過1年的發展,2014年入社戶數達312戶,入社土地3306畝,全村入社率達100%。黨支部發展實體合作社,利用的是黨支部的公信力,支部挑頭,企業信任,農戶信任,企業與農戶、農戶與企業不直接打交道;利用支部的凝聚力創辦合作社,形成規模化效益,改變原來群眾單打獨斗的情況,引得來企業、抓得住政策,最終受益的是企業和農戶雙方,集體從中獲得收益,結果是三贏的局面;村集體有收入了、農戶得到實惠了、企業放心了,最終提高了黨支部的影響力、公信力,凝聚了人心,有利于黨支部開展工作,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循環,有利于促進村莊的快速發展。通過合作社的運營,全村每年收入達124.4萬元。
基層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在培育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前期是十分重要的發展手段之一,但這種培育模式的可持續性有待驗證,黨組織可以在合作社的發展和領導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社會化服務的主體應當是社會。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在未來要轉變黨支部職能,由維持組織運作轉為組織運行方向的指導和監督。
這種模式主要是農戶通過合作社進行服務需求整合,根據農戶需求,制定個性化服務清單,通過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實施機械化作業等環節的服務,有效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公司一般在與合作社和農戶簽訂完服務合同后,對種植大戶、種植合作社和整村制的農戶進行代耕、代播、代管、代收及培訓的全方位農業服務。企業是服務主體,負責生產過程中圍繞生產資料采購、植保、耕種等關鍵環節的服務;合作社充當中介組織,負責整合農戶服務需求和監督;農戶作為被服務對象,主要承擔監督責任以及生產中的其他環節。

這種模式是由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發揮主體作用,企業負責提供服務,在合作社的運營下,實現統一技術指導和服務、統一良種供應服務、統一測土配肥供應服務、統一藥品有機肥供應服務、統一深耕服務、統一播種服務、統一機收服務、統一病蟲草害防治服務的“八統一”,形成從種到收的鏈條模式。
這種模式是由村兩委組織農戶帶地入社,由合作社出資組織生產經營。在生產管理上,由合作社進行土地整合、成方連片、滿足大型機械作業條件,統一制定生產計劃,統一機械作業,統一采購生產資料,統一進行產品銷售,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社員收入。在收益分配上,實行“上不封頂、下不保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扣除前期合作社墊付的各項生產成本后,按照6:94比例進行分配,將凈利潤的6%用作土地管理服務費,其余94%作為社員分紅,形成了合作社與入社群眾的利益共同體。


以上三種模式存在著不同的優勢和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