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淑貞

由于疫情,很多老年人選擇宅家生活,經常久坐不動、沉迷手機,往往弄得肩酸腰痛。此前,網上出爐過“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排行”,其中,久坐不動、缺乏鍛煉就擠進了榜內第三的位置,排在第一與第二的分別是燒菜過量添加食鹽、醬油和糖,經常吃腌制食品、貯存不當的隔夜飯菜。對照日常生活,這些老年人不良的生活方式,你占了幾條?
據網絡資料,世界衛生組織曾有一項調查指出:影響健康的因素中,遺傳占15%,醫療條件占8%,社會環境占7%,生活方式占60%,可見生活方式對健康的重要性。上海市曾開展了一項“影響市民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社會調查,總結出的不良生活方式排行在網上一度引起熱議與廣泛轉發。調查結果顯示,影響老年人健康的十大不良生活方式是:燒菜過量添加食鹽、醬油和糖;經常吃腌制食品、貯存不當的隔夜飯菜;久坐不動,缺乏體育鍛煉;吸煙;過量飲酒;輕信網絡傳言;長時間看電視、打牌、玩麻將;健康意識淡漠,不重視體檢;有病不及時就醫,不遵醫囑服藥;盲目食用保健品,用保健品代替藥品。當然,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老年人生活內容的不斷變化,不良方式不止這10條,還有更多潛藏的不良習慣在偷走老人們的健康。

對網上列舉的這些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市民朱女士表示認同,排在榜前的常吃隔夜菜、久坐不動等,她就中了好幾條。“雖然有意識到,但想要改掉并不那么容易。”她說,比如“經常吃腌制食品、貯存不當的隔夜飯菜”這一條,因為常年養成的習慣,家里燒的菜做不到一天內就吃完,一鍋雞湯經常是今天喝不完明天喝。
“我經常提醒老伴燒菜少放油、少放鹽,還把講這些危害的養生帖子用微信發給她看,她嘴上說知道,實際做起來還是那樣。”市民張先生說,為了這事他沒少和老伴嘮叨。講得多了,老伴就不高興地喊“菜都不會燒了”。“油多、咸的菜我得二次加工,放回鍋里用水煮一會兒,把油和味道去掉些才敢吃。”
有些不良生活方式老年人自己并不一定會意識到,得聽聽子女們的“吐槽”。市民孫女士和父母一起住,她表示,和許多老年人習慣早睡相反,她的媽媽常常因玩手機晚睡。“她喜歡躺在床上看電視,有時候能看一下午不動彈。晚上也在追劇,一般看到半夜11點左右。關了電視后她要看一會兒手機才睡。這樣一折騰,她夜里就不容易睡好,經常第二天早上我起來,就聽她抱怨凌晨兩三點還沒睡著。她睡不著也不閉目養神,而是把手機打開聽歌或聽說書。還有她一睡不著就喜歡亂想,有些八竿子打不著的小事情她都要想。”
市民瞿女士表示,她的爸爸體育鍛煉的方式有些極端—要么連續幾天偷懶不運動,要么一時沖動幾天里都過量運動。“有段時間他迷上了刷步數,給自己定目標,每天至少要走到一萬步。有幾次他晚飯后出門快走已走了一個小時,感覺自己還能走,就又多走了半個多小時。這樣持續了三四天,結果弄得膝蓋和腿疼。不想運動時他干脆什么都不做,窩在家里好幾天,我說好歹經常坐起來伸伸胳膊動動腿,做一套操,他就是聽不進去。”讓瞿女士頭疼的是,老爸比較固執,有時說得多了,老人家會不耐煩,惹得兩邊都不高興。
針對影響現代人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科學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而不良的生活方式猶如一面鏡子,提醒著人們認識到其中對健康的危害,要時刻注意,改掉這些不好的習慣。對于什么是科學的生活方式,如何逐步改變不良生活習慣,老年朋友們有著自己的解讀。
市民楊女士說,她以前就有久坐不愛動的毛病,為了改善這一問題,她給自己定了數個規矩:如每天看電視不超過3小時,看完一集電視劇就起來上個廁所或倒杯水,做一些簡單的拉伸運動;看電視時不要坐著,而是站著看,順便做做手操,伸伸腿;晚飯后堅持和家人一起散步。這樣堅持了一段時間,楊女士表示亞健康情況有了改善,她變得愛運動了,坐的時間稍稍久一些反而不習慣。
市民王女士認為,除了科學飲食、運動外,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態很重要。曾經的她一度被睡不好所困擾。“我意識到自己總是想太多,焦慮這個,煩惱那個,有時微信上看了一個負能量的帖子,睡覺時都會一直想著它。”王女士說,為排解她的焦慮,女兒費了很多心思,經常陪她聊天,買來電子琴等樂器鼓勵她培養興趣愛好,還領養了一只小狗給她解悶。“我也努力控制自己不去多想,盡量每天保持好心情,雖然現在偶爾會有失眠的情況,但相比以前已經好了很多。”
市民丁先生表示,老年人自身的態度對改正不良生活習慣起到主要作用。“有些不好的習慣一時難改,加上家人說得多了,老人容易不耐煩。還是要多給自己一點信心和耐心,貴在堅持。比如看手機,給自己定個目標,看一會兒就起來動動,說不看就不看,不能心里想著這樣不行,手上還是沒動作。”
為了老人的健康,子女也應耐心、包容,讓老人意識到一些舊習對健康無益,在潛移默化中幫助老人改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