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奇
對于創業者來講,未來創業需要洞察大盤的格局。如今,中國創新已經處于不一樣的格局中,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使得本來可能是三十年、四十年之后發生的事情,全部加速了,如下四大核心趨勢被拉得很短。
第一,數字化的社會基礎。一個現代化的經濟已經無法想象在沒有數字化的社會基礎上進行工作和通訊等。
第二,開拓生命科學新前沿,同時,生命科學本身也在高速發展。
第三,可持續能源。人類歷史發展已經進入一個階段,能源已經沒有辦法按照原來的結構持續下去,從整個工業大局而言,未來十年最大的產業很有可能是可持續能源帶來的產業。
第四,全球中心向亞洲轉移,不光是經濟中心,科學中心和創新中心也在向亞洲轉移。
這四個大趨勢被拉得很近,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發展,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開放市場”在驅動。
接下來幾十年,中國的發展主題毫無疑問是“中國+技術”,主要有兩個驅動因素:第一,中國必須自建核心的技術生態;第二,科學本身在高速發展,進入新的發展范式,和創業創新分不開。
從市場、經濟、發展角度來講,這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市場機會。同時,經濟發展的宏觀大盤很重要,包含需求、供給、流通等基本要素;再者是消費升級,中國在消費端的需求在往上走,品牌有溢出性。
人口結構有挑戰也有機會,同時,中國的經濟發展是階梯性的,對創新而言,中國的階梯性是一個很大的優勢,中國的創新溢出到北美之外,尤其是東南亞、歐洲、非洲、拉美等很容易。同時,在市場環境上還有新基建和“十四五”,以及“雙循環”這個大盤。
讀懂大盤之后,就要做符合時代屬性的事情,那就是技術驅動。
技術永遠和需求掛鉤,技術驅動,需求拉動,同時用市場加速,是這個時代的核心特征。
如果是技術推動,就和產學研分不開。在一個并非技術推動的經濟下,大學、科研機構和主流的企業關聯并不強,大學歸大學,企業歸企業。但如果是技術驅動,它們的連接則很緊,核心是一個閉環。從政府開始,用政策投入支持大學、研究機構做基礎建設,然后出現一個早期創業創新生態,讓這些創業公司無處不在地、從零到一去追求技術商業化的機會。
在這個閉環中,創新創業是很特殊的一點,任何一個可商業化的機會都有人驅動,從中就會孕育出一些主流企業,他們會產生更大的社會價值、商業價值,產生更多的稅收給中央政府,各級政府再支持科研,這是一個大的閉環。在這個閉環當中,產學研的關系需要緊密連接,特別是研究型大學和創業生態。
但是從技術到商業價值的路徑更長更復雜,關鍵是洞察,看清楚未來的方向,用行動來把握住機會。基于這些,我們需要判斷“技術如何創造價值”。
價值的本質是滿足人類需求的能力,具體而言,就是“現在和未來通過市場來持續滿足用戶和客戶需求的能力”。
很多人都在說價值投資,或者創立一家有價值的公司,那么價值的本質是什么?這里面有幾個關鍵點:第一,用戶和客戶在市場上有區別,他們未必是同一個人,客戶是付費的,而用戶是使用者,他不一定會付費;第二,價值的本身是滿足用戶和客戶需求的能力,本質是一種能力;第三,它是“現在和未來”滿足需求的能力,它必須具備持續性;第四,它必須通過市場實現。這是價值的本質,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在圍繞人類需求。
任何技術的發展,永遠和人的需求掛鉤,但我們觀察到的一個誤區是,不少人為了技術而技術,而不是使用技術去滿足人的需求。一般來說,企業面對的有C端及B端兩種需求:
就C端而言,用戶的需求永遠不滿足,有一個簡單的理論——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基于此,我們可以用一個體系來分析有哪些人的需求,對應會帶來哪些技術驅動來創新的機會。比方說,簡單從人群、時長、階段來看,人群可以分為老年人、小孩、職業人士、學生等,進而我們可以畫一張表,看看每類人每天24小時怎么分配,了解他們的需求在哪。
就B端的需求而言,他們永遠需要降低成本、增加產出,永遠需要管理生產、銷售、客戶、員工、供應鏈、資金等;同時,大B的需求和小B的需求非常不一樣,歷史上還沒有看到一家公司既能服務好大B,又能夠服務好小B。
要做好一家創業公司,要真正創造大量的價值,必須堅持長期主義。因為市場環境永遠在變,但不變的是“人類的需求是否被滿足”。要做好一家創業公司,我們要長期持續關注“我是否在滿足越來越多人未來的需求”,要做一個價值越來越大的公司。
數字化的起步是針對某一類人的需求,獲取信息、表達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最后交付信息,這是數字化的核心。
此外,技術創造價值的關鍵在于用長期主義把握好價值創造和市場價格之間的關系。
價格和價值是兩件事情:公司的價格是在某種市場環境下對價值的評估,比如在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交易價格;而公司的價值是滿足需求的能力,現在和未來通過市場來持續滿足用戶和客戶需求的能力。
企業需要把握好價值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因為不融資,不在市場上做商業交換公司就不能持續。有價值的東西必須能夠持續地滿足人的需求,要持續的話,不管是在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必須在價值和價格之間做轉化。
如今,核心驅動歷史發展的主流是數字化。什么是數字化,我認為數字化有它穩定的結構。數字化的核心永遠有六個組成部分,缺一不可,但是它始終圍繞人的需求,數字化某種程度上是人性化。數字化的起步是針對某一種人類需求,獲取信息、表達信息、存儲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最后交付信息,這是數字化的核心。
再往外看一層,獲取信息就是獲取數據,數據是信息的表達形式,有了信息之后,我們得滿足人的需求,需要一個模型知道該用什么樣的任務去滿足人的需求,我們把它叫算法,有了算法之后還得去計算,就要算力。
科學發展進入數據驅動時代,已經離不開與商業化的融合,大量的數據只能通過大量商業化的行為獲得。對創業者尤其是技術驅動并有遠大抱負的創業者而言,需要關注科學發展體系演變所帶來的機會。今天的科學前沿逐步由一些互聯網公司和新一代研究型創業公司在驅動,例如如今引領信息科學的,不是斯坦福、MIT等高校,而是谷歌、微軟、亞馬遜、阿里、騰訊和字節等一系列互聯網企業。
價值的本質是滿足人類需求的能力,具體而言,就是“現在和未來通過市場來持續滿足用戶和客戶需求的能力”。
數字化的結構是什么?數字化永遠是由平臺驅動,平均每隔12年左右有一個新的計算平臺,歷史上都是這樣往前走的。這個平臺的結構包括前臺和后臺,前臺是交互能力,后臺是計算規模,它的發展趨勢和驅動力是數字化覆蓋的寬度和深度。
為什么一個研究型的創業公司能夠引領前沿,因為在這個時代,只要有頂尖技術,有能力、抱負,就有機會獲得大量的資本,并跑在前沿。
對早期創業者來講,有五個核心要點:
第一,確定到底做什么。想清楚公司到底要做什么非常重要,這是需要不斷思考、不斷迭代的過程。
第二,明確公司所能創造的價值。好的創業者,一定要有路徑規劃,例如如何在五年之內成為獨角獸等。
第三,把握好風口。創業成功第一要素是進場的時機,要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情,這比什么都重要。此外,需要找勢能,對于市場,只能順勢而為。好的創業者一定要看到勢頭后選擇進場。
第四,建立壁壘。我認為任何一個好的生意,必須有壁壘。有的時候,可能能夠憑借運氣成為第一個,但是當大家都沖進來后,企業應該怎么辦?這時,創業者需要思考如何能形成壁壘?壁壘包括了網絡效應、生態效應、規模效應、特殊資源、專利等等。好的創業者一定會想得非常清楚,如何讓別人沒有辦法復制自身企業的優勢。
第五,建立能勝任的團隊組織。創業者要明白自己為什么可以把這件事情做好,這里關鍵是認知速度的提高和胸懷的打開。很多團隊認知提高很快、但胸懷打不開,胸懷窄的話,厲害的人不會進來,胸懷寬廣的人,可以引入比自己強的人進來,不斷提高團隊迭代的能力,激發團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