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金霞

瘧疾流行102個國家和地區,約有20億人口受到威脅,死亡率極高,中國研制出治療瘧疾的特效藥——青蒿素,這個成績夠得上獲得諾貝爾獎。但這項成果是中國集體研究的,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申報報告被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退了回來,理由是一個獎項最多有三個人并列申請,可因為中國將最大貢獻的4個人全報了。“523工程”主要參與者經過激烈討論,最后認為四個人缺一不可。
2011年,素有美國醫藥屆諾貝爾獎稱號的拉斯克獎評審委員會覺得,青蒿素發明者不獲獎,太不公平。可是同樣遇到了4個人爭持不下的情況。他們便給4個人提了一個問題:“如果你獲不了拉斯克獎,你認為其他三個人中誰最應該獲得。”結果有3個人寫屠呦呦。就這樣,這一年的拉斯克獎授予了屠呦呦。對此有人不同意:“這個項目有60多個科研單位,500多名科研人員參與研究。怎么能她一人得呢?”委員會解釋說:“因為屠呦呦是瘧疾研究小組組長,她第一個發現了青蒿提取物有效。”又有一位科研組領導說:“我不贊成她一個人得獎,我贊成國家科委批準的發明單位都應該得獎。”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路易斯說:“屠呦呦是第一個把青蒿素引入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到100%活性,第一個做臨床實驗……”于是就這么定了。
后來,諾貝爾獎委員會也從拉斯克獎中得到啟示,把諾貝爾獎頒給了85歲的屠呦呦。但仍有人質疑,專家趙德昌說:“這是天經地義的,比如你發明了面包,他發明了大餅,還有人發明的麻花,但是都是由面粉制作的,而發明‘面粉的人是屠呦呦的五所!”
(責任編輯/劉大偉 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