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業是基礎性產業,中國現代化離不開農業現代化。”
五谷豐登,農民富足,不僅僅來自風調雨順的自然饋贈,更離不開農業科技的支撐。從“汗滴禾下土”到“無接觸式的種地模式”,智慧農業給傳統農業裝上了高科技的“順風耳”“千里眼”,科技興農為農業現代化提供科技支撐,新農機、新技術扎根田間,希望的田野上發生著深刻的變革。
確保糧食安全是國家的重大需求。1975年袁隆平研制成功雜交水稻育種技術,是中國乃至世界水稻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1976—2005年,全國累計種植面積約3.4億公頃, 增產稻谷4.5億多噸。中國水稻的畝產量也從解放前四五百斤增加到1000斤甚至2000斤。
以前,老百姓普遍認為從事農業生產往往效率比較低,因此迫切需要改變目前的現狀,不斷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加速農業機械化、智能化、工廠化的生產方式,通過農業生物技術引領新一代農業科技變革,成為驅動國家農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除了加快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的變革,還需要提供優質高產的動植物新品種。種業專家呼吁,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目前,技術突破已經引發產業變革,基因編輯、轉基因、分子定向設計、干細胞育種加速了生物技術對種植產業變革的引領,蛋白、脂肪、淀粉的人工合成和生物合成技術也已顛覆農業業態,農業生產的計量化、網絡化、精準化對農業生產方式帶來新的變革。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育種技術不斷發展,育成新品種超過7萬個,形成6~7次新品種大規模更新換代,良種覆蓋率達到96%,良種對作物單產貢獻率達到45%以上,有效支撐糧食產量與質量穩步增長。
科技強農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氣象監測儀、無人機噴藥、智能收割機、大棚傳感器、環控系統、農業物聯網平臺……我國在農業應用領域已儲備了一大批科技成果。
“以前春怕旱、秋怕澇,現在不怕了,旱能澆、澇能排,高標準農田讓莊稼人不再靠天吃飯?!边@種底氣是由科技做支撐。數據顯示,目前,全國已建成高標準農田8億畝。到2022年,全國將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能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的糧食產能。
科技富農助力農民持續增收。好種子產出優質糧,好設備增加糧食產量,讓農民腰包變得越來越鼓。
一塊地究竟適合種什么、怎么種,都要講方法講技術。田間連著車間,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同時,還能做到循環再利用。各地推進秸稈、畜禽糞污等資源化利用,改善了農村環境,提升了土壤地力,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
還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設立的科技特派員制度,通過打通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一公里”,送“智”下鄉。目前發展成為校地、校企之間深度合作,以大學為依托、農科教相結合、教科推一體化的模式,推動現代農業改革和科技成果轉化。
20多年來,科技特派員隊伍不斷地壯大。截止到2020年底,一共有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奔赴脫貧攻堅一線,著力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新征程上繼續譜寫農業現代化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