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醫藥行業的發展對于人民健康、生命財產都具有重要影響。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備的醫療體系和醫藥創新機制。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1963年研制出的小兒麻痹糖丸劑型,為我國消滅脊髓灰質炎發揮了關鍵作用。歷經近3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自主研發生產出的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sIPV),不僅填補了我國在IPV生產領域的空白,更是打破了發達國家對IPV生產技術的壟斷。
1971年10月,以屠呦呦為代表的中國醫藥團體創造性地研制出抗瘧新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這項發現被譽為“拯救2億人口”,為中醫藥走向世界指明一條方向。
1999年9月,中國加入人類基因組計劃,是參與這一研究計劃的唯一一個發展中國家……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幾代科研人員不忘初心,始終圍繞醫學與健康重大科技問題勇攀高峰,自主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醫學難題,取得了無數科研成果,為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作出了重大貢獻。
為解決全國居民看病難、看病貴,以及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從2009年開始,國務院先后發布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實現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逐步實現從全科到專業化的醫療過程;真正實現醫院間、區域間的互聯互通,且區域間的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等數據標準要實現統一,政策的落實推動移動醫療發展。同時,國家衛健委2018年4月發布了《全國醫院信息化建設標準與規范(試行)》,從軟硬件建設、安全保障、新興技術應用等方面,規范了醫院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內容和要求。
而真正考驗中國醫療行業信息化發展水平的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
數字戰“疫”取得關鍵成效,其中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發揮了關鍵作用,有力支撐疫情防控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充分展現了中國智慧。
數字化監測分析支撐精準防控,數字化技術助力科研救治。中國新冠疫苗的橫空出世,如至暗時刻突然顯見的一道光。截至10月2日,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累計報告接種新冠病毒疫苗221296.1萬劑次。
大道不孤,大愛無疆。作為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中國先后在多個國家建設疫苗原液灌裝基地,打造當地疫苗生產中心,并向有疫苗合作需求的國家提供相應技術支持。截至目前,中國已先后向世界范圍內69個有嚴重需求的國家提供了中國疫苗。
未來,中國醫療行業還將在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學技術的基礎上,在公共衛生的疾病預防和醫療的結合、醫療資源的下沉、線上和線下就醫的結合、院外和院內治療模式的結合、診斷和治療的結合、中醫和西醫的結合等重大體制機制中發揮重大作用,助推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捍衛百姓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