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3523 湖南省安化縣樂安鎮思游中學 夏 琴

那一面面紅旗,迎風招展,讓我激動不已。“生在新時代,長在紅旗下”的我,在成長的路上,離不開紅旗的指引。
第一次去祭掃紅軍墓,紅軍的故事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故事中那一面由錘頭和鐮刀組成的黨旗,讓我記憶深刻。
1935 年的冬天,是一個不平凡的冬天。隨著一面鮮紅的黨旗轉過山頭,資江北岸的一個小鎮迎來了一支不同尋常的隊伍。聽人說,那就是紅軍。之前過往的隊伍,總是弄得雞犬不寧,民不聊生,大家聽說了都怕,見了就躲。這支隊伍卻待人和氣,讓人親近,許多人圍著瞧熱鬧。
在那瞧熱鬧的人群中,有一個挑著籮筐的青年,他就是胡林芝。他從小家境貧寒,給地主放過牛,給土豪砍過柴,如今靠挑腳謀生。
他見到這面黨旗,見到這支對百姓秋毫無犯的隊伍,被深深吸引,鬼使神差地,樂顛顛地就跟著走了。
也就在一念之間,他走上了長征路。也許他當時并不知道,他作出了人生中最偉大的一個決定,這個決定改變了他個人乃至家庭的命運。
如今,紅軍墓碑高聳,紅軍精神長存。我仰望墓碑,心頭有一面鮮紅的黨旗迎風招展,似乎在向我招手。
我的爸爸是一名共產黨員,做什么事都想著群眾,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他的心里有一面紅旗,而他自己也是一面旗幟。
那年,村里遭遇一場罕見的冬春夏連旱,日復一日的炙烤,日勝一日的干涸,讓這個依山傍水的村落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眼看著秧齡到了,卻無水耕田,花生玉米苗蔫兒了,卻無水澆灌,爸爸怎能不心急如焚?

在村里抗旱救災工作會上,他說:“春耕夏播是抗旱救災的重頭戲,群眾的糧食作物無法耕種,我們心里能不著急嗎?我是共產黨員,是一面旗幟。每一個村干部,都是一面旗幟,哪里需要,就要在哪里迎風飄揚,哪里是抗旱救災的第一線,就要插到哪里。”
在災難面前,村干部沒有退縮,在困難面前,共產黨員沒有退縮,爸爸和其他黨員一道,以最樸實的語言、最實在的行動,踐行著共產黨人的使命和宗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
爸爸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影響著我,陪伴我成長。
春暖花開的三月,團旗在前面指引,我和同學前往樂安敬老院送溫暖獻愛心。我們幫老人洗頭發,剪指甲,洗被子,表演節目,陪老人聊天解悶。我們把他們當作自己的爺爺奶奶,他們視我們為親孫子。看到老人們開心的笑臉,我們心里比喝了蜜還要甜!
五月的一天,令我終生難忘。那天,在寬敞的禮堂里,我同百十位同學一起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高舉的手臂,緊攥的拳頭,鏗鏘的誓言,讓我們增添了無窮的力量,鮮紅的團旗點燃了我們火熱的青春。“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將成為我們畢生的追求。
紅軍的故事,父親的抗旱經歷,讓我印象深刻,并且深深地影響著我。紅旗下,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先烈,那些先憂后樂的黨員,那些致力于民族復興大業的國人,為我們樹立了良好的榜樣。讓鮮艷的紅旗飄揚于心頭,讓紅心的傳承落實于行動!
(指導老師 盧思思)
簡 評
作者選材構思大開大合,老紅軍長征的故事,爸爸抗旱的經歷,“我”在敬老院獻愛心、加入共青團的體驗,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卻統一于“紅旗招展,紅心傳承”這一主題之下。文章緊扣“傳承”二字,采用片段式的結構,從紅軍到爸爸,從爸爸到“我”,思路清晰,層次分明。
(胡獻平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