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牟清彬 周洪武

天鄉茶葉

九龍花椒
近年來,我縣按照甘孜州六大戰略之一產業富民戰略要求,構建“山腰掙票子”的立體生態格局,圍繞“建基地、搞加工、創品牌”的工作思路,加快林業產業基地和基礎設施建設,使花椒產業得到健康有序發展。
九龍縣地處雅安、涼山、甘孜三市州結合部,東北、東南、西南、北面分別與石棉縣、冕寧縣、木里縣和康定縣毗鄰,是一個以藏、漢、彝等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聚居縣。全縣幅員面積6770 平方公里,轄7鄉9 鎮,63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26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7萬人。是甘孜州的東南門戶,是川、滇、藏黃金旅游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融入“攀西經濟圈”的“橋頭堡”。
九龍花椒栽培于唐朝,從唐朝以來,我縣農牧民們就有栽培花椒的習性。經過上千年漫長的發展過程,培育出了適應九龍氣候、土壤、抗病蟲害能力強、麻香味純正、顆粒碩大、顏色鮮艷、芳香油含量高、盛果期長、單產量高的優良特性鄉土樹種:大紅袍、傘狀油椒、團狀油椒。九龍花椒根系發達、蓄水保土能力強,具有較高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上世紀90 年代,九龍縣積極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大規模種植花椒,我縣花椒產業已初具規模。近年來,在省、州大力支持下,九龍縣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截止2019年我縣已建成花椒基地5.5萬畝(紅花椒4.5萬畝,青花椒1.0萬畝);掛果面積 3.5萬余畝,年產花椒600 余噸,花椒產值1200 余萬元,全縣農牧民人均在花椒產業中的收入250元左右?;ń芬殉蔀槲铱h農牧民脫貧致富奔康的支柱產業。
近年來,我縣明晰“以構建經濟發展、生態文明、和諧小康新九龍”為總目標,推出了“五朵金花”(花椒、核桃、茶葉、魔芋、牦牛)為主導的農業產業發展思路。并出臺了《中共九龍縣委 九龍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農業產業發展意見》《九龍縣扶持農業產業發展財政獎勵辦法》《九龍縣農業產業發展分險基金管理辦法》,全力支持農業產業發展,促進了農牧民發展花椒產業的積極性,開發與花椒相關的系列產品,形成以市場為主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產、供、銷體系,推動我縣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一是建基地。采取成片成帶與零星栽植結合,大力營造以花椒為主的生態經濟兼用林,截止2019 年,我縣已建成花椒基地5.5萬畝,建成花椒示范園1200畝,年產花椒600余噸,花椒產值1200余萬元。
二是創品牌。2004 年,通過申請認定了九龍花椒為九龍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為保護九龍花椒品牌形象,積極實施品牌戰略。2005年,申請注冊了“康九牌”九龍花椒,使九龍花椒品牌受到了法律保護,防止其它花椒對九龍花椒的冒充,并對其進行了包裝升化。2006年,成功申報了“九龍中國花椒之鄉”,大大提升了九龍縣花椒的知名度。全面按照專業化、標準化、產業化的要求發展花椒產業。
三是搞加工。九龍縣目前有2家涉林加工企業(九龍縣雙富花椒油加工專業合作社、九龍縣祥瑞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從事花椒種植、花椒油產品加工及銷售,并積極開展產品質量認證,注重品牌創建,已通過代檢方式創建“乃渠”花椒品牌,認真參加各類展銷活動,勇于開拓市場。生產的花椒、花椒油產品廣銷雅安市、成都市、西昌市等省內外各地。

天鄉藏紅
四是促銷售。通過生產企業的產品優勢、經銷商的網絡優勢、專業傳播優勢有機整合,形成“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和約束機制,成立戰略聯盟,合作營銷,共同開發市場。
五是助增收。九龍縣雙富花椒油加工專業合作社、九龍縣祥瑞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共帶動農戶1200 余戶4000 余人。其中九龍縣雙富花椒油加工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700戶2500 余人,帶動了花椒種植戶人均增收600元左右。還帶動了當地50戶農戶(精準扶貧戶15戶),戶均實現季節性務工收入3600元以上。10戶精準扶貧戶通過小額貸款的形式每戶入股合作社5萬元,每年每戶分紅4000元。九龍縣祥瑞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520戶,帶動基地面積12000畝。入社成員108戶,平均每戶增收1.07萬元,帶動當地農戶人均增收500元。
九龍縣在以花椒發展為主導產業的同時,還在茶葉、核桃等農業產業等方面進行全面培育。自2005年引進九龍藏區天鄉原生態茶業有限公司以來,目前已發展以九龍古茶樹為母本的“九龍天香茶”品牌密植茶園7000畝。據統計,2020年累計收鮮茶葉 9.5萬斤,帶動全縣茶農參與種茶增收133.8萬元,產值達630萬元,實現銷售收益 174.4萬元。“九龍天香茶”先后在2015至2020 年中國四川國際茶葉博覽會連續六年獲得“養生茶金獎”。退耕還林政策實施以來,九龍縣按照“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的要求,大力營造以核桃為主的生態經濟兼用林,截止目前,已發展核桃面積達到6.67萬畝,年產核桃500 余噸。全縣核桃總收入500萬元左右,人均收入為80元左右。
下一步,九龍縣將集中各方力量,全力推進以九龍花椒為主的農業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的同時,更好的為鄉村振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