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饒 斌
大熊貓國家公園在嚴格保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踐行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開展具有大熊貓特色的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活動,促進公眾形成珍愛自然、保護大熊貓的意識與行為,推動公民生態道德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片區依托獨特的動植物資源稟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積極探索人與自然互動,努力踐行德育現實意義,形成了一條具有眉山特色的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新路徑。

親密互動
“大熊貓博物館主體已經完工,預計10月開始布展。”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管理分局建設管理部小祝一邊整理專家評審檔案,一邊向前來咨詢的訪客介紹。作為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片區自然教育重要平臺,大熊貓博物館正緊鑼密鼓向前推進。
時間回到2017年,在全省旅游文化論壇上,與會專家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瓦屋山景區的短板——缺乏游客互動性、參與性。洪雅縣政府主要領導當即作出指示:一定要把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抓起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和綠色互動的需求。
洪雅縣向上爭取資金2400 萬元,地方配套600萬元,選址金花橋社區建設大熊貓博物館,布展科普陳列廳、熊貓文創產品商店、多功能匯報廳、自然活動室等體驗區,配套管理服務設施。不久的將來,大熊貓博物館將是開展自然教育和科普活動的重要窗口。
瓦屋山景區先后投資近18 億元,建成了生態景觀道路、游客服務中心、古佛坪索道、金花橋索道、智慧監測中心及相關配套設施。“基礎設施是自然教育的載體,筑巢才能引得鳳凰來。”瓦屋山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何開偉深諳基礎建設對于自然教育的重要性。
2019 年,瓦屋山景區整體劃入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片區一般控制區,納入國家公園統一管理。
亞洲第一大桌山是瓦屋山最大的亮點,山頂舒適平緩,四周皆是懸崖峭壁,造就了大熊貓國家公園豐富的動植物多樣性。體制試點還沒結束,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管理分局對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就有了思考和布局,“十四五”園區發展方向明確,高質量發展自然教育便提上了日程。
“大熊貓國家公園未來可期,我們皆是筑夢人。”不僅如此,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片區還規劃了森林康養等8條特色自然教育解說途徑,開拓了燕子巖茶馬古道、復興嚴道古城等18條體驗步行道,打造了金花橋露營地、玉屏山森林康養研學學校和稻香灣歡樂園等多個自然教育載體,形成了立體化、系統化的自然教育布局。
剛剛獲批四川省中小學生實踐基地,瓦屋山景區來自全國各中小學校的學生就絡繹不絕。近兩年對于瓦屋山來說,真是迎來了它的高光時刻,先后榮獲了大熊貓國家公園生態體驗小區和地學研學旅行實踐基地。
你看,“木偶嘉年華”引爆了整個夏天。五顏六色的香草被小丑變成形態各異的藝術品在指尖纏繞、打結,深受小孩子們的喜愛,大小朋友樂在其中。“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聯動大自然的快樂是會傳染的。”活動主辦方集體比了一個“Yes ”!
如果有人陪你看流星雨,你會不會覺得很幸福?七夕前夕,瓦屋山景區講解員陳亞梅正在精心準備花環,這樣的準備工作,陳亞梅每年都要參與30 多次,比如親山親水觀猴、瓦屋杜鵑賞花季、金花橋露營、端午香囊DIY、森林越野跑等等,每次都力求完美,讓訪客有一個溫馨的體驗。

親密互動
“我們所有人,無論年齡,都能從歡樂中受益,感受到與大地緊密相連。”自然教育之父約瑟夫·克奈爾對生態體驗的意義作了深刻的詮釋。“生態體驗能幫助青少年和成人體驗孩童擁有的生命原力,與自己天真爛漫的童年重新相遇。”
“剛建立的瓦屋山景區,到處都是死氣沉沉的樣子,夜里住在山上都不敢出門。”鎮上近60歲的老播音員李萬雙回憶當年在瓦屋山工作的情景,仍然打著寒噤。隨著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活動的開展,這片大山煥發了新的生機,人們與環境有了對話,生態保護因此顯得自然而然。
杜鵑園中,鴛溪之畔,一場森林音樂會在瓦屋山頂上演,古箏齊奏、童聲合唱、小提琴重奏此起彼伏,將音樂之聲與瓦屋山景色完美結合。來自四面八方的訪客在自然生態的環抱中感受音樂律動,沉浸在如詩如畫的自然環境中,與周圍環境有機相融。
“這樣沉浸在自然中的體驗活動正形成一種潮流,大熊貓國家公園與訪客親密互動,春風化雨之間,保護意識正慢慢滲入每個人的心中。”四川大學資深自然教育導師周瑾這樣談到生態體驗活動。
來自“根澤自然”的CC老師,一大早就來到杜鵑林中轉悠,沉醉于瓦屋山間的雨露與迷霧之中。“古佛坪是今天活動的主戰場,我提前來踩個點,熟悉山林里的花花草草。”CC老師手里提著破冰游戲的種子寶寶們,計劃著一天的行程。
類似“根澤”的自然教育機構還有很多,一年四季、愛必立、蟬鳴學堂、智然小房子也來了,每一家自然教育機構對512平方公里的自然寶庫、947種野生動物和昆蟲、2278種野生植物都沒有免疫力,這里豐富的動植物,確實是孩子們的生動課堂。
“以前的自然教育課件顯得零碎,而且不成體系。”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管理分局請來行業專家,圍繞“四川1號樁”這張專屬名片,提取自然、智慧、快樂、體驗、收獲等關鍵詞,打造了“1+3+6”自然課程體系,即鎖定“瓦屋四季”1個主題,塑造“生命、生態、生存”3個維度,區分“童年夢、美育家、生態行、科考匯、小衛士、生存營”6大板塊,升級N項子課程。
8月初,來自成都武侯區的周彤彤小朋友參加了“愛必立”在瓦屋山組織的“邂逅一棵樹”森林之旅。“彤彤整天窩在家里看動畫片,還癡迷打游戲。”一提到彤彤的教育,媽媽充滿了無奈。彤彤小朋友在這次森林之旅中認識了瓦屋山、雅女湖、杜鵑花,親眼看見了在林中穿梭的小熊貓,還跟活蹦亂跳的小松鼠有了親密接觸。看得出來,“1+3+6”自然課程體系既符合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片區的實際,對于提升小孩子自然能力、激發認知興趣也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玩轉森林

木偶嘉年華

與大熊貓親密接觸
化自然之力為育。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片區提供和營建自然的素材、場景和課堂,充分發揮自然環境對孩子們生命的滋養、浸潤、激揚和轉化作用,把自然的養分和力量轉換為孩子們成長的力量。
“在這樣的場景下,孩子們對大自然的喜悅彌漫心間,自然轉化為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行動自覺,一代一代傳承著生態文明之光,我們的生存環境就會越來越好。”談到自然教育的未來,大熊貓國家公園眉山管理分局副局長楊云偉充滿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