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覺傳達是一種利用視覺符號傳遞各種信息的表達形式。有別于常規意義上的信息交流,視覺傳達的特殊之處在于跨文化、無障礙地傳播,這意味著視覺符號在設計時必須符合高效、精準地傳播要求。從服裝設計視角出發,可以作為視覺符號的元素非常多樣,如圖案、數字、文字、色彩等,其中色彩是最直觀的視覺符號,被視為表達服裝美的靈魂要素。
在現代文明社會中,人類已經脫離了服裝功能需求的低級階段,對于個人的服裝風格與著裝習慣,色彩自然成為最能夠彰顯服裝個性化、創意性的要素。由此,如何通過服裝色彩設計實現有效地視覺傳達,已經成為服裝設計師高度關注的議題。吳小兵編著的《服裝色彩設計與表現》一書基于系統的服裝色彩理論與實踐闡述,全面探索了視覺傳達在服裝色彩設計中的體現途徑。該書包括九個章節,均以“色彩”為關鍵詞,全線貫穿視覺傳達設計原理、構成要素、實現手段、基本形式等內容。重點分析了視覺傳達如何在服裝色彩設計中完美體現,概括來說包括以下三方面。
《服裝色彩設計與表現》一書的切入點是“色彩如何被感知”。從視覺傳達意義上說,服裝色彩“被感知”不等同于色彩“被識別”,因為識別出服裝色彩是人的視覺系統的基本功能。為了滿足視覺傳達在服裝色彩設計中的良好體現,就需要增強服裝色彩設計的辨識度。該書依據光色原理,將影響服裝色彩設計辨識度的要素歸納為色彩錯視現象、色彩心理感知、色彩性格及表征三種類型。其中,錯視現象與心理感知,都是基于人與視覺符號(一種或多種服裝色彩)的互動來發揮作用的,前者直接作用于人的生理感受,如色彩導致的膨脹感、后退感,后者間接作用于人的心理感受,如色彩產生的冷暖感、明快感、樸素感等,這些情感的產生與個人色彩喜好有一定關系。而色彩性格與表征是一種獨立性影響要素,視覺傳達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并不能通過設計技巧來改變辨識度,需要調整色彩的多與少、濃與淡、單一與彩色等指標實現,這意味著色彩性格與表征要素的把控要與視覺傳達目的保持高度一致。由于該書對光色原理闡釋入微,有助于服裝設計師掌握色彩的視覺傳達規律,將服裝色彩的辨識度控制在合理范圍之內。
《服裝色彩設計與表現》一書強調,色彩在視覺選擇中占據著優先地位,這也表明服飾色彩是服裝載體上最重要的視覺傳達符號。縱觀古今中外的服裝文化發展史,滿足“服飾美”是人類共同的追求,因此視覺傳達視域下的服飾色彩設計,不僅要體現出更強的辨識度,還應該提升服飾色彩設計的審美感。因此,要達到視覺傳達效果的最優化,就需要在服飾色彩的“善變”與審美規律的“不變”之間找到平衡點,這是提升服飾色彩設計審美感的前提。該書中將這一平衡點概括為“色彩的搭配”,包括色相搭配、明暗搭配、純度搭配、無彩色系搭配等實踐形式,在色彩搭配的基礎上,該書進一步延伸出“對比與調和”和“構成與運用”兩種制約關系,為視覺傳達在服飾色彩設計中的體現提供了限定條件,避免色彩搭配過于隨性、突兀,保障了服飾色彩設計的審美價值。同時,視覺傳達作為一種利用視覺符號進行文化交際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流行因素的影響,一些時尚、潮流、新穎甚至奇異的服飾色彩設計,可以滿足人們獵奇的心理需求。出于增強視覺傳達效果的目的,可以在不違背服飾色彩審美規律的前提下進行吸收、融合。
在追求個性化的時代場景中,服飾色彩是彰顯個人秉性、風格的重要元素,即便同樣款式、結構、面料的服裝成品,運用不同的色彩組合、搭配方式,也能夠塑造出不同的人設形象,從而產生差異明顯的視覺傳達效果。從這一角度說,服裝設計師應該盡可能豐富服飾色彩設計的表現力,而所謂“表現力”,是針對穿衣人形象預設而言的。如該書第七章提到的“都市風格”,結合都市人穿衣干練、正式的風格基調,可衍生出時尚典雅的都市麗人色彩風格、嚴謹務實的商務男士色彩風格。此外,該書呼吁服飾色彩設計的表現力應著眼于整體和諧,因為最終的評價都是基于穿衣人整體效果產生的。所以《服裝色彩設計與表現》強調的“整體和諧”,并不局限在人體形態與服飾色彩的關系,還包括色彩與環境、色彩與面料等多種關系,兼顧多元關系的和諧性,實現服飾色彩設計表現力的進一步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