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偉,田雙起,牛永武,婁海偉,趙仁勇
(河南工業大學糧油食品學院,河南鄭州450001)
2016年12月,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2019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中提出“深度挖掘各學科門類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隨著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實施課程思政逐步從部分高校在“點”上的探索發展為我國高等教育界在“面”上的共識。為深入貫徹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及河南省高校工委、教育廳《關于推進本科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意見》精神,嚴格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升全體教師課程思政建設意識和能力,切實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河南工業大學根據《關于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方案》文件要求,邀請知名專家對全體教師進行課程思政培訓,要求全體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融入思政教育。
“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課程是河南工業大學糧食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之一,2019年獲得校級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立項,為了響應國家和學校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號召,該課程將進行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深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通過巧妙的課程設計將思想政治教育“潤物細無聲”地滲透到學生的思想中,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課程是河南工業大學糧食工程專業的專業課程之一,也是面向食品科學、食品貯藏和食品安全等專業的選修課,下一步準備申請校級公選課。該課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兩大優勢,第一,課程近幾年每年開設3~4個課頭,上課人數多、涉及專業多,受眾廣泛;第二,課程開設在大四上學期,學生即將步入社會或者進一步深造,大學里相對寬松自由的學習和生活,可能使部分學生養成了懶散的習慣。因此,此時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使他們能夠在將來的工作和學習中熱愛祖國、熱愛工作、熱愛周圍的人。更為重要的是,“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如在糧食加工發展歷程中涌現出大量的國內外名人勵志故事,這些故事的分享能夠給學生傳遞正能量,讓他們在接受專業課程教育的同時心靈受到愛國情懷的熏陶。此外,“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中還可以因地制宜地植入愛國主義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環境保護教育、愛糧節糧教育等,讓學生在掌握雜糧加工相關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這些思政內容的合理融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在理解“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學習意義的同時,激發學習興趣,使“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與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發揮協同效應。
為實現授課過程中“潤物細無聲”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挖掘了“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緒論部分講述糧食發展歷史時,讓學生明白學習“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的意義,以及自己身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同時,講述一些當時影響巨大的雜糧加工相關的安全事件,如2020年10月黑龍江雞東縣發生一起因食用雜糧玉米制品酸湯子引發的食物中毒,最終致9人全部死亡事件,讓學生明白“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同時樹立遵紀守法的職業道德品質。在雜糧玉米部分講述我國著名育種專家李登海、“中國雜交玉米之父”的故事,結合“南袁北李”的佳話,了解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堅韌不拔、迎難而上的科研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和科研創新精神,增強民族意識和自豪感。在將來的教學中要不斷挖掘課程中蘊藏的新的思政元素,將這些思政元素傳承下去,利好一代又一代學生,并且要重新修訂相關教材,并將思政內容融入教學大綱中,以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在課程教學中的地位。
“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在部分章節中的植入見表1。

表1 “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在部分章節中的植入
根據“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課程實踐性和實用性強的特點,結合糧食工程專業的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采用啟發式、案例、翻轉課堂和線上線下混合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另外,采用基于問題的教學方法(PBL),例如在“光盤行動”的愛糧節糧理念下,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做到光盤行動”“如何在平時工作和生活中貢獻自己的點滴愛糧惜糧力量”。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合理穿插視頻片段,提高學習學生興趣和育人效果。
“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作為思政教育的課程之一,為了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除了將上文中的思政元素傳承下去,還需要不斷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因此要求授課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發掘更多思政教育元素,力求在“雜糧加工工藝與設備”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融入思政教育,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科研創新精神、愛糧節糧意識、環保意識和職業道德等優秀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