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衛華
在享有盛名的自然科學技術博物館——德意志科學技術博物館的交通中心展區里,有一段視頻始終循環播放,為參觀者們勾勒出智能交通帶給未來城市的改變。視頻中的主角是一輛可愛的藍色純電動小汽車“EO SMART”。按照該汽車的研制方——德國不來梅大學的解釋,它既是可以搭載兩個人的私家車,也是在城市中與人類相伴的智能機器人。因此,“EO SMART”的車輪裝在靈活的機械腿上,再配合可以弓起來的車身,便可以自動停進非常狹窄的車位。它還有另一項更具吸引力的功能,就是不僅可以由人工智能自動駕駛到目的地,而且能夠和附近的“同類對話”,自動協調通過路口的順序,幫人們省去布設紅綠燈的費用以及交通等待耽誤的時間。
為數量眾多的汽車賦予“智慧”,以提升城市交通的效率,并且減少事故,是汽車技術進步的新方向。我們知道,即使是在高速公路上,絕大多數現代私家車也無法達到它們的最高時速。而在當今城市中,由于交通流量、道路狀況和行人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車速還會進一步下降。因此,在過去的數十年時間里,私家車在城市中的行駛速度并沒有明顯提高;而安全和舒適性方面的改進,如今已經接近極限。人類對便捷生活的追求沒有止境,為汽車賦予自動駕駛的能力,成為減少旅途辛勞和更快到達目的地的新思路。
實現自動駕駛并不算困難。早在20世紀90年代,一輛經過特別改裝的轎車就已經在無人駕駛的狀態下,沿著高速公路從德國慕尼黑開到了丹麥哥本哈根。但要將這項技術完善到萬無一失的程度,是比研發本身還要復雜千百倍的工作。今天,得益于一批批科研人員的“接力”以及計算機和各種傳感器技術迭代,我們正在接近這個目標,但想要“完全放手”,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盡管如此,自動駕駛仍然是一條競爭激烈的賽道,這火熱的“無人之‘競”,也是極具吸引力的智慧交通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從飛馳的地鐵列車到公路上列隊而行的汽車,再到城市中無數的紅綠燈和監控探頭,乃至我們手機里的電子地圖,每個環節都將成為巨大網絡中的節點。海量的數據在信息洪流中流淌,為每個身處其中的人指點迷津,為他們提供前所未有的便捷,從而讓人們更快前往目的地。
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現代社會,呼喚更為高效的出行方式。如果我們能減少路途中的通勤時間,就有可能創造出更多的財富,也讓每一個為生活而奔波的人可以在忙碌中稍享清閑。
在本期的《知識就是力量》雜志里,我們將為你展示智慧交通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已經或正在被轉化利用的科技成果,其中有些技術早已在不經意間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你將看到新科技的發展并非進步的終點,反而更可能成為下一個新技術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