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鐵勇
【摘 要】目的:評價中藥方劑治療流行性感冒的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選取本院自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8例流行性感冒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常規西醫治療與中藥處方劑治療的臨床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7.48±0.25)、退熱時間(1.04±0.74)、流感癥狀緩解時間(2.89±0.27)均低于對照組(9.42±0.19、2.15±0.84、3.67±0.18),有顯著差異(P<0.05)。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97.96%)明顯高于對照組(89.58%),有顯著差異(P<0.05)。結論:中藥方劑治療流行性感冒,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藥方劑;流行性感冒;退熱時間;效果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流感,是臨床常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尤以冬春季節最為常見,多表現咳嗽、發燒、乏力及全身肌肉酸痛等癥狀。有著較強的傳染性,人群極易感染,有著較高發病率。盡管此病具有自限性,但對于小兒、老年者而言,容易并發肺炎等疾病[1]。隨著中醫學的發展,中藥方劑在流行性感冒治療中得到應用。本文現將中藥方劑治療流行性感冒的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所選98例流行性感冒患者來源于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就診的。根據治療方法分為對照組(n=49)與研究組(n=49),資料見表1,經統計學分析,具有可比性(P>0.05)。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西醫診斷標準;發病3天內;臨床表現為發熱、頭痛、咳嗽等;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稍低;臨床資料完整者;自愿參與此次研究。排除標準:素有血白細胞減少者;孕婦及哺乳期者;敗血癥及其菌血癥者;嚴重心肝腎功能障礙者;精神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每次口服0.3g利巴韋林抗病毒治療,同時給予退熱、止咳等對癥治療,連續治療3日。
1.2.2 研究組:給予中藥方劑治療,藥方:板藍根、滑石各30g;黃芩、茯苓各15g;法半夏、北杏仁、大青葉、竹茹、青蒿各10g;陳皮、甘草各6g。每日1劑,分早中晚餐后口服,連續治療3日。
1.3 觀察指標
觀察及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3日的中醫癥狀積分,同時比較兩組退熱時間、流感癥狀緩解時間、臨床療效。
1.4 療效評價
將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均完全消失,臨床癥狀積分減少超過95%;有效:患者臨床癥狀、體征有所緩解,臨床癥狀積分減少超過70%;無效:患者臨床癥狀未改善,甚至有所加重。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的臨床有效率更高,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臨床癥狀積分更低,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兩組患者的退熱時間及流感癥狀緩解時間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患者退熱時間及流感癥狀緩解時間更短,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中醫認為流行性感冒屬于瘟疫范疇,由于外邪病毒所致外感熱病,正氣不足,過度疲勞后,被外邪所克,內外相互作用而導致發病。此次數據調查顯示: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癥狀積分少于對照組,且研究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中藥方劑治療流行性感冒可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陳杰,徐嘉輝,余德釗.銀翹清咽顆粒治療小兒甲型流行性感冒的療效與安全性評價[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9,19(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