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
7月12日,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開展人工引雷試驗,一枚火箭彈向高空發射出去,在接觸云層的瞬間,一根金色的光柱襲來,把天空都照亮成金黃色。網友們直呼,這畫面太美,仿佛齊天大圣的金箍棒來人間了!
我們平時看到的閃電大多為云中閃:正負電荷的碰撞好比“神仙大戰”,雖然激烈,但是不會對地面上的人和物造成危害。但是,如果不小心“劈”到地面上,就是云地閃了,它是雷擊事故的元兇。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電子、通信設備的廣泛應用,雷擊及其強電磁輻射所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嚴重。但人們對雷電發生機制、物理過程以及防護機理的認識仍然不足,這就需要強化對雷電及雷擊過程的研究。雷電野外科學試驗是認識雷電發生、發展的物理過程及其致災機理的重要途徑,也是開展真實雷電電磁環境下雷電防護技術測試的重要方式。
那么,雷電瞬間功率能有多大呢?據測算,閃電發生時,兩端平均電壓可以達到1000萬伏,功率可達10億千瓦。中國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是2250萬千瓦,也就是說,雷電瞬間功率是三峽水電站的50倍左右。
人工引雷一般采用火箭拖曳導線的方式進行。但并不是每一次人工引雷都能夠成功。想要成功進行人工引雷試驗,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絕大部分雷電孕育于對流旺盛的雷暴云(發展到一定強度之后產生雷暴的積雨云)中,也就是“天時”。雷電發生前,雷暴云中會積聚大量電荷并形成不同極性的電荷區,使雷暴云與地面之間形成空中電磁場,這也是建立放電“通道”的先決條件。
中國氣象局雷電野外科學試驗基地引雷試驗現場(供圖/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雷電研究團隊)
所謂“地利”,是指一個大型引雷試驗場地,并配備相應設施。
一切就緒,引雷“主角”就要閃亮登場了——重約2千克、長約50厘米的小火箭,尾部拖曳著一根長長的鋼絲。
最后,當引雷火箭發射裝置觸發后,火箭以190米/秒的速度飛向頭頂的雷暴云區。上升到200~400米高度時,火箭頭部在空中強電場的作用下,產生上行先導并快速抵達雷暴云。先導產生后,不需要再借助火箭的推力,便可以超高速直沖云霄,將雷電引下來。雷電順著預設的引雷路徑,形成直直的強光閃電返回地面,這就是刷屏網絡的金色光束。
人工引雷示意圖
雖然我們沒法人工干預雷暴,一次人工引雷試驗能夠捕獲到的能量也不多,但雷電研究中仍有許多未解的奧秘需要去探索。比如雷電在云中的源頭、始發機制,雷電信息對災害性天氣監測預警的重要意義等。此外,人工引雷應用前景也非常廣闊。目前,不少行業對雷電防護的需求巨大,例如電力、通信、能源、交通、石化、林草等部門。這都需要繼續開展人工引雷試驗,并進行更多、更精細化的測試工作,使雷電防護工作更加精細和有的放矢。
答案是否定的。
一次典型的雷暴過程會有上千次云地閃發生,云中閃數量會更多。而現階段大多數的雷暴過程,可實施的人工引雷次數在幾次到十幾次之間,所中和的電荷量相對于雷暴中電荷產生的能量,可以忽略不計。從這個角度來說,現階段靠引雷改變自然雷暴中閃電放電頻率幾乎不可能。
(責任編輯 / 高琳? 美術編輯 / 李子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