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天昊 崔勝杰
花絲鑲嵌又稱為細金工藝,是“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藝的結合。作為“燕京八絕”中極其繁復的一項工藝門類,2008年6月,花絲鑲嵌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期,知力記者專訪北京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傳承人程淑美,聽她講講花絲鑲嵌中的“花樣年華”。
花絲工藝的由來
花絲鑲嵌中的花絲工藝是用貴金屬(黃金、白銀等)反復壓制成條,拔成細絲,編結成型;鑲嵌工藝則是把金屬絲或者金屬片捶打成石碗,再把珍貴寶石嵌入其中,最后二者合一,制成花絲鑲嵌工藝品。
為什么要用貴金屬呢?因為貴金屬的延展性良好。以黃金為例,黃金是一種柔軟、抗腐蝕的貴金屬,有良好的物理特性。“真金不怕火煉”就是指一般火焰下黃金不容易熔化,說明它韌性和延展性極佳。白銀雖然延展性不及黃金,但勝在成本低,可作一些稍大面積的裝飾。
白銀與黃金的完美組合,讓花絲鑲嵌工藝品散發出迷人的光彩
一件精美的花絲鑲嵌藝術品制作工藝復雜且繁瑣,是多種工藝的結合。花絲工藝基本技法可以用8個字來概括,即:掐、填、堆、壘、織、編、攢、焊
作為極其稀有和珍貴的貴金屬之一,黃金從古至今都是制作首飾、器物的優選。但黃金作為一種冷冰冰的材質,體積過大時容易出現笨重的感覺。但是當黃金被抽取成絲,借助編織、纏繞等技術手段,它就可以形成“內空外緊”的空間結構,既滿足對體量上的需求,又能體現出輕盈的質感。由于純金過于柔軟,容易發生變形和磨損,使其失去光澤以至影響美觀,所以在以黃金為原料制作時一般都要添加微量銅和銀,以提高其硬度。
北京花絲鑲嵌制作技藝傳承人程淑美在傳授鑲嵌技藝
由于每塊石料的形狀都不一樣,所以對應的石碗形狀也各不相同,需要工匠高超的鑲嵌技藝
鑲嵌工藝中常用的鑲嵌方式是包口鑲,行話也叫“圈石碗”。首先需要將粗銅絲壓薄至條狀銅片,然后再用銅片圈成“碗邊”,之后再在作品上焊“碗沿”和“碗底”。這樣,石碗就大功告成了。
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把寶石石料(底部需平整)放到石碗當中,然后用力將石碗的邊緣向中間按壓,恰到好處地把石料固定住。由于每塊石料的形狀都不一樣,所以與之對應的石碗形狀也各不相同,石碗大了石料放不進去,石碗小了石料嵌不牢,因此十分考驗工匠的技藝。
花絲為骨,鑲嵌作飾。花絲工藝與鑲嵌工藝相得益彰,共同演繹著花絲鑲嵌的精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