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軍
“我從今年(2007年)3月23日到上海工作,到今天為止,總共是7個月零4天。在這段時間里,我與上海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對上海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感情,上海是一座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上海發展的前景是十分廣闊的。到了新的崗位以后,我一定會繼續關心和支持上海的工作,衷心祝愿上海的明天更美好。”這是2007年10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離開上海到中央工作時的一段深情道別。如今,十多年過去,漫步黃浦江畔、蘇州河邊,且看中心城區、遠郊農村,工廠企業、科研院所,機關學校、部隊兵營,機場車站、港口碼頭,到處都有習近平總書記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指導改革,推動工作,和上海的干部群眾干在一起、苦在一起、樂在一起的歷史足跡和珍貴史料,這是上海的寶貴精神財富,是深入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鮮活教材、生動課件。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重要指示和殷殷囑托,對于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造新時代上海發展新奇跡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誕生在上海,這是上海的驕傲;我們有幸在上海工作,既感到十分光榮,更倍感責任重大。”2007年3月30日,習近平同志到上海工作后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瞻仰中共一大和二大會址。他說,瞻仰中共一大和二大會址,目的是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重溫黨的光輝歷程,緬懷黨的豐功偉績,學習革命先輩的崇高精神,進一步激發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懈奮斗的豪情和斗志,把上海建設得更美好。他指出,堅定的理想信念是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強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黨員領導干部必須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切實增強公仆意識,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他強調要大力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全面加強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建設,弘揚新風正氣、抵制歪風邪氣。要大興學習之風,要牢記“兩個務必”,要秉公用權、廉潔自律,自覺抵制各種腐朽落后思想觀念的侵蝕,保持共產黨人的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浩然正氣。
上海是一座紅色之城、光榮之城和英雄之城,上海的發展與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史詩緊緊相連。習近平一貫注重傳承弘揚黨在不同時期形成的偉大精神,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譜系中汲取前進力量。在梁家河度過7年知青歲月的習近平在一次講話中說到,我在延川生活期間,對延安精神有切實感悟,當年每到一次延安,心里都充滿崇敬和激動。2007年他在上海會見延安市黨政代表團時指出,在中國革命史上,延安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她象征著團結和力量,凝聚著理想和信念,孕育了智慧和真理,純潔了隊伍和思想,為新中國誕生奠定了堅實基礎。上海人民永遠不忘延安老區人民,永遠不忘延安精神。偉大的延安精神將激勵我們奮發進取,克難攻堅,不斷推進上海的繁榮和發展。
“一個時代有信仰,這個時代就會輝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有信仰,就會從勝利走向勝利,就會強盛”。2015年3月5日,已在中央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又一次回顧在上海工作的難忘經歷,再次勉勵上海弘揚光榮傳統,牢記宗旨使命。“上海是黨的誕生地。我到上海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和班子同志去‘一大會址,接受洗禮,進一步明晰我們的使命、我們的宗旨。上海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希望同志們弘揚光榮傳統。”
黨的十九大甫一閉幕,習近平總書記就帶領政治局常委專程從北京來到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回顧建黨歷史,重溫入黨誓詞,宣示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堅定政治信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奮斗,才能讓中國共產黨永遠年輕。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我們黨從這里誕生,從這里出征,從這里走向全國執政。這里是我們黨的根脈。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我們更加深切感到牢記初心使命,弘揚光榮傳統,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乃“國之大者”、“城之大者”。
“上海是我們的王牌,把上海搞起來是一條捷徑。”“開發浦東,這個影響就大了,不只是浦東的問題,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問題,是利用上海這個基地發展長江三角洲和長江流域的問題。抓緊浦東開發,不要動搖,一直到建成”。這是鄧小平同志關于上海改革開放和浦東開發開放的著名論述。2007年3月31日,習近平同志把到上海工作后的第一次調研活動安排在浦東新區。他在調研時指出:“浦東已經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現代化建設的縮影,也帶動整個上海實現了歷史性大跨越。上海正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要繼續當好排頭兵,改革開放的責任重啊!
對外講好中國改革開放的故事,講好上海改革開放的故事,是習近平同志會見外國客人的重要話題。2007年習近平同志在會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等外國客人時反復傳遞一個明確信號,“一個改革開放的上海、改革開放的中國對世界的發展是機遇”。他說,上海處于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上海要實現未來的發展藍圖,必須進一步擴大開放。上海將進一步提高國際化程度,讓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在上海居住、生活,吸引更多國際知名企業來上海發展。
“幾多甘苦創新天,浦江兩岸生巨變的根本原因,就是解放思想、改革開放。”這是2008年3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海市代表團審議時語重心長的話語。他希望上海同志牢記鄧小平同志對上海提出的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的囑托,牢記江澤民同志提出的堅定信心、不畏艱難、勇于負責、甘為奉獻的勉勵,牢記胡錦濤同志關于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的指示,大力弘揚浦東開發開放初期那種敢闖敢試的改革勇氣和化挑戰為機遇的拼搏精神,以解放思想的新境界、改革創新的新優勢,開創上海發展的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上海的改革開放。建立上海自貿試驗區、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增設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設立科創板注冊制、推進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等大戰略、大手筆、大動作的相繼推出,有力地把新時代上海改革開放推進到新水平。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專程出席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浦東開發開放30年的歷程,走的是一條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之路,是一條面向世界、擴大開放之路,是一條打破常規、創新突破之路。他要求上海浦東要勇于挑最重的擔子、啃最硬的骨頭,努力成為更高水平改革開放的開路先鋒、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排頭兵、彰顯“四個自信”的實踐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我們更加深切感到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乃“國之關鍵”、“城之關鍵”。
上海是全國的上海,承擔著“共和國長子”的責任。在習近平總書記眼里,上海的發展從來就不只是上海的事。2007年5月24日,他在上海市第九次黨代會上指出,我們必須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努力建設經濟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創新更加活躍、生態環境更加友好、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城市文明更加進步、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四個放在”就此成為上海發展的戰略坐標。
“按照中央要求,緊扣國家戰略,使上海產業發展規劃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這是2007年9月18日,習近平同志在上海產業發展專題調研會上提出的明確要求。他強調指出,上海要通過優化重大產業規劃布局,實現上海與長三角產業合理分工、聯動發展;要把握好自身發展與服務全國的關系,深入開展區域產業合作,加強資源基地建設,在加快自身發展的同時,為全國形成東中西協調互動發展格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出貢獻;要堅持服從服務于國家戰略,著力推動本市產業往高端走,力爭為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作出貢獻;要在引進來的同時,積極主動地走出去,積極帶動兄弟省市發展與產業升級,促進不同區域共同發展。
“我曾經在上海工作過,切身感受到開放之于上海、上海開放之于中國的重要性。”這是2018年1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舉辦的首屆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發表主旨演講中的肺腑之言。為了更好發揮上海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向世界宣布中央交給上海“三項新的重大任務”。
“要把浦東就的歷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兩個大局中加以謀劃,放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予以考量和謀劃”。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浦東開發開放3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的重要戰略思想,既是對新時代上海發展新的戰略定位,更賦予了上海浦東新的歷史使命。他指出,浦東要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更好發揮龍頭輻射作用。要強化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高端產業引領功能、開放樞紐門戶功能。推動浦東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我們更加深切感到,放在全局和大局中謀劃上海的發展,在服從服務國家戰略中發展上海,在發展上海中服務長三角,服務全國,乃“國之戰略”、“城之戰略”。
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城市文化的靈魂,是城市傳統和城市文脈最內在的基因密碼,是城市軟實力最持久的壓艙石。2007年7月9日,《解放日報》發表《上海要有更寬廣的胸襟》的申言評論,習近平同志就文章所提培育城市精神作出明確指示。他說,上海人一定要海納百川,虛懷若谷,從諫如流,聞過則喜,這才是我們的博大之處;上海人一定要既有精明、睿智的清醒頭腦,更有大氣、謙和的寬廣胸襟,只有這樣,上海的城市精神才能高揚,上海人才能以嶄新的形象播揚于世。從此,習近平同志親自提煉概括的“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深深注入上海城市的血脈之中,成為這座城市日用而不覺的深沉力量。
“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滋養了城市,城市與大學水乳交融”。這是習近平同志對城市與大學關系的精辟論述。2007年5月8日、9日,他在復旦、交大、同濟、華東師大調研時指出,大學是城市振興發展的強大支撐,是城市活力、城市魅力、城市實力和城市動力的重要體現。城市綜合競爭力很大程度取決于大學實力。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要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以高水平的學科及學科帶頭人支撐高水平大學發展;在發展綜合性大學的同時,注重特色優勢建設,立足實際,揚長避短,辦出特色、風格、品牌;在重視基礎學科建設的同時,面向經濟、社會建設,實現學科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對接。
“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一個城市沒有個性,就沒有靈魂”。這是習近平對城市文化的深刻思考。2007年7月12日,習近平同志在魯迅紀念館、中共四大史料陳列館調研考察時指出,文化要素是綜合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文化資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要保護好、利用好文化資源,正確處理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正確處理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管理、利用的關系。中國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但一定要保持、延續自己的歷史文脈。城市中的老建筑,應該像“老人”一樣得到善待。在歷史建筑的保護方面,上海一定會認真對待,堅持原則,而且合理利用,巧為利用,“化腐朽為神奇”。
文化是一條河,生生不息。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更是偉大實踐的產物,是時代的脈搏、城市的心聲。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實踐新經驗新成就不斷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注入新內涵。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開放、創新、包容已經成為上海鮮明的品格”,強調“這種品格是新時代中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寫照”。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我們更加深切感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乃“國之靈魂”、“城之靈魂”。
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堅守的最高政治理念和價值原則。2007年4月3日,他在楊浦區調研民生工作時一口氣詢問了四個問題:“藥費貴不貴?”“看病方便不方便?”“對政府扶持創業的政策是否滿意?”“有沒有進一步發展的計劃?”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動真情、下真功,深入到困難群眾中去,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解決就業、就醫、就學和住房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團結帶領廣大群眾共建共享美好生活;要求“把更多精力用到關心群眾生產生活中,把更多財力投入到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上”。
“上海這種超大城市,管理應該像繡花一樣精細”。這是習近平同志對上海城市治理提出的重要理念和著名論斷。他指出,城市精細化管理必須適應超大城市,這是世界級的難題,但是世界級的城市必須解決這個難題。城市是個生命有機體,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社會治理新路子,是關系上海發展的大問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是提升城市治理整體能力,要強化依法治理,智能化管理,加強綜合治理,完善黨建引領基層自治共治格局。創新社會治理,最終是為了讓群眾得實惠。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城市建設和治理規律的深刻認識和理論概括。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他看到楊浦濱江由“工業銹帶”變成了“生活秀帶”,人民群眾有了更多幸福感和獲得感,感到由衷高興,提出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要求在城市建設中,一定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同樣在這一天,他在長寧區虹橋街道基層立法聯系點考察時,深刻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民主”的重要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深刻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重要論述,是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理論的重大創新。重溫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論述,我們更加深切感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深刻意義,“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人民乃“國之主人”、“城之主人”。
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上海發展的一系列指示教誨和殷殷囑托,對我們追根溯源學習、融會貫通體悟、聯系實際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努力做到“學思悟統一”、“知信行合一”,推動上海在新時代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跡大有用、大有益。
(本文作者 上海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