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鋼,朱自強,劉國棟,王建強,王 然,賈星海(通訊作者)
(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頸前入路與頸后入路技術在頸椎病手術治療中的應用均已非常成熟,但卻均于術后常見并發C5神經根麻痹癥的發生[1]。C5神經根麻痹的具體發病機制目前尚無明確說法,多認為與術中誤傷C5神經根、減壓后血供不足致神經根缺血損傷等因素有關。為有效預防術后并發C5神經根麻痹并發癥,本文通過研究比較,找到有關風險因素。
選擇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2017年3月—2021年3月因頸椎病就診并行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手術治療患者193例。納入標準:(1)術前均行CT、MRI等影像學檢查,且術后病理明確為退行性頸椎病;(2)成功實施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手術;(3)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有頸椎疾病患病史或相關手術史;(2)術前三角肌評估≤3級;(3)合并嚴重骨質疏松、內科疾病、腫瘤、全身感染、創傷等。
對納入徐州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的193例患者再一次通過篩選,按照:術后肱二頭肌與(或)三角肌肌力降低,且降低至少1級以上,并排除脊髓癥狀加重的情況,作為術后并發C5神經根麻痹判定標準,篩選術后并發C5神經根麻痹患者。
(1)頸椎JOA評分:評分項包括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感覺及膀胱功能4項,總分17分,分數越低、表示功能障礙越明顯。(2)影像學指標:使用AXGQ620 X線攝影機(上海醫療器械廠有限公司)。①頸椎生理曲度測量:分別于術前、術后進行測量,于后頸椎側位片上,順著C2、C7椎體下終板平行劃兩條線,形成夾角-β角;術前頸椎生理弧度為β1、術后頸椎生理弧度為β2,頸椎生理弧度改變為β2-β1。②C4/5椎間孔前后徑:上椎體鉤狀突后下緣和下椎體鉤狀突后上緣交界部位到上、下關節突交界部位的中點,是椎間孔前后徑,取術前頸椎CT橫斷面上的C4/5椎間孔前后徑值。③椎體撐開高度:在頸椎側位X線片上,術前測量融合最上椎體頭端椎體前上角到尾端椎體前下角間距離—h1(融合前高度),術后相同方法測量椎體后緣高度—h2(融合后高度),椎體間撐開高度=h2-h1。
采用SPSS 25.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行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手術治療的193例頸椎病患者,術后并發C5神經根麻痹23例,并發癥發生率11.92%。
不同術后JOA評分、生理曲度改變、C4/5椎間孔前后徑、撐開高度為術后并發C5神經根麻痹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術后并發C5神經根麻痹相關危險因素
經后路頸椎減壓植骨融合手術與經前路減壓相比更具直接減壓的優勢,該類術式已成為治療頸椎病的不二選擇。雖然第5頸神經根麻痹預后較好,但不能排除對于肌力≤2級的患者有肌力無法恢復的嚴重影響[2]。因此,對可能造成頸椎病患者術后并發C5神經根麻痹有關風險因素的分析仍然有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術中神經根的直接損傷都被認為是致術后第5頸神經根麻痹發生的主要原因[3],但是隨著臨床術式的完善、技術水平的提高,神經電生理監測、經顱運動誘發電位監測等技術在術中的廣泛應用,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對神經位置造成損傷,術后第5頸神經根麻痹的發生率仍然較高[4]。根據上文結果發現術后JOA評分、生理曲度改變、C4/5椎間孔前后徑、撐開高度為術后C5神經根麻痹的危險因素。Richard等[5]報道提出C5神經根麻痹與椎間孔減壓不充分的相關性,本文亦得到相似結論,術后JOA評分高代表受壓脊髓節段并未得到有效、滿意的減壓,使神經根走行受壓,易發生C5神經根麻痹。Wang等[6]報道提出,當椎體撐開高度≥3 cm,會加大C5神經根麻痹癥發生概率。本文結果發現撐開高度亦是術后第5頸神經根麻痹的危險因素,認為可能和椎體高度的過度撐開會造成神經根張力變大有關,尤其是隨著C5神經根張力的顯著增加,易造成術后神經根麻痹。C4/5椎間孔前后徑變小即意味著椎間孔狹窄,從解剖學上分析,C5神經根走行于椎間孔內,行前路減壓融合術治療時,因水腫軟組織體積變大,使椎間孔變得較為狹窄,從而易導致第5頸神經根受壓嵌頓,出現麻痹。
綜上所述,術后JOA評分高、頸椎生理曲度改變大、C4/5椎間孔前后徑小、撐開高度大為頸椎病患者行頸椎前路減壓植骨融合術后并發C5神經根麻痹的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