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曉煒
(廣饒縣中醫院骨傷科 山東 東營 257300)
骨科創傷是臨床中常見的疾病,當前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促使了人們生活質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時交通事業蓬勃發展,人們出行時的意外事故也越來越多,這無形中增加了骨折創傷的發生率[1]。一旦發生這種事件,患者就會出現骨科創傷的情況,此時臨床中需要及時進行治療。手術治療是臨床中常見的方法,但治療后會有下肢腫脹的情況發生,需要及時進行處理,若治療延誤,就會導致患者出現關節粘連的情況,嚴重時患者的關節骨質會發生變化,甚至造成殘疾,從而導致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受到嚴重的影響[2]。此時臨床中需要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治療,從而實現骨科創傷和術后下肢腫脹的預防。基于此,選擇2020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創傷骨科患者80例進行分析,其中部分患者使用循環驅動儀聯合中藥冰消散外敷治療,部分患者采用常規治療方法,進行比較,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骨科創傷患者80例,根據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奇數分為參照組(n=40),偶數分為研究組(n=40),患者年齡19~56歲,平均36歲。納入標準:(1)符合骨科創傷診斷標準的患者;(2)無精神類疾病患者;(3)自愿參與研究者。排除標準:(1)意識障礙患者;(2)精神類疾病患者;(3)拒絕參與研究的患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組患者采用復方丹參片(云南銘鼎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53020971)常規治療,采用口服的方法,3次/d,3片/次,同時選擇甘露醇(河北華旭藥業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0973007)對患者進行注射治療,根據患者的體重合理的配置劑量,并控制好滴注時間。研究組則采用循環驅動儀(美國Fluke MDA-510和MDA-550電機驅動分析儀)聯合中藥冰消散外敷治療方法,在循環驅動儀應用過程中,需要提前設置好相關參數,并指導患者體位固定,打開壓力氣套置入患肢,每次30 min,2次/d,持續治療2周。
(1)治療后臨床效果:按照顯效、有效、無效判斷,治療后患者的關節活動度提高,肢體功能恢復正常,且腫脹消失則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關節活動度最大可達到90°,患側肢體功能處于恢復階段,且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則為有效;以上標準均未達到則說明臨床治療無效果。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骨髓炎、愈合延遲、感染等,總發生率=發生例數/總例數×100%。(3)對患者術后3、6 d的下肢周徑進行測量,計算平均值后進行比較。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治療有效率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研究組術后3 d和6 d下肢周徑大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下肢周徑比較(±s,cm)

表3 兩組患者術后下肢周徑比較(±s,cm)
組別 例數 術后3 d 術后6 d研究組 40 42.08±5.37 41.06±4.26參照組 40 45.56±6.07 43.47±6.02 t 2.716 2.067 P<0.05 <0.05
當前,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十分迅猛,促進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同時交通事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這種情況下,骨科創傷的發生率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創傷骨科中下肢創傷較為常見,該病發生后會出現反應性水腫[3]。當患者的肢體出現損傷后,不僅靜脈回流會受到影響,而且循環壓力也會增加,這是引起下肢腫脹發生的重要因素[4]。一般情況下,患者的疼痛情況較為明顯且伴有肢體麻醉的現象,需要臨床中及時進行有效的處理,若延誤治療,就會導致創傷愈合時間增加,與此同時關節粘連和肌肉萎縮的發生率也會增加。臨床中對于骨科創傷患者常采用手術治療方法,值得注意的是,手術完成后要對患者下肢腫脹的情況進行預防,這在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中具有重要意義。
以往骨科創傷患者術后預防腫脹的常用方法是復方丹參聯合甘露醇治療,該方法應用期間,復方丹參具有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同時還會促進患者的靜脈回流,有利于緩解下肢腫脹情況[5]。而甘露醇的應用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雖然如此,但在患者接受長期的治療過程中,其腎臟功能的負荷就會增加,同時機體內水電解質平衡受到影響,此時不僅會導致皮膚壞死的概率增加,還提高了水腫的嚴重程度,甚至導致患者治療期間出現休克的現象,也會給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直接的影響。
隨著科學水平的提高,臨床醫學水平和技術也得到了顯著提升,在創收骨科和下肢腫脹的預防中循環驅動儀治療方法的應用較為廣泛,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其能夠促進患者靜脈回流的增加,有利于患者康復效果的提高。另外,該治療方法的組織通透性較為可觀,即能夠有效促進水腫的改善,又能夠提高血液黏稠度的改善效果,同時應用期間能夠抑制組織纖維化的情況,對患者的康復有著積極作用[6]。在此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冰消散進行外敷治療,這會進一步提高患者的血液循環,同時對血瘀有一定的改善效果,這種方式有利于減少血栓的發生率,在治療中使用對患者康復效果的提高有著積極作用。本研究過程中采用循環驅動儀聯合中藥冰消散外敷治療方法,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效果優于常規治療的參照組,且患者術后恢復狀況良好,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骨科創傷與術后下肢腫脹的治療中采用循環驅動儀聯合中藥冰消散外敷治療的方法,具有明顯效果,可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