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萍,李 娜,李麗娟,羅向紅
(吳忠市人民醫院綜合病房 寧夏 吳忠 751100)
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 CS)是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后最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臨床上常通過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來快速恢復梗死部位的血流供應,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療效果不理想[1]。主動脈內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在增加心肌血供方面效果突出。本文探討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聯合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均經臨床相關檢查確診,符合主動脈內球囊反搏與PCI手術指征;發病時間12 h以內;患者委托人對于本研究的相關內容知情,并自愿參與,簽訂同意書;排除嚴重器官功能障礙、其他原因所致的心源性休克、穿刺部位皮下感染、治療禁忌證者等。隨機分為兩組,各43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0例;年齡23~80歲,平均年齡(54.73±4.62)歲,患者從發病到治療時間為1~10 h,平均(5.68±1.12)h;NYHA分級:Ⅱ級13例,Ⅲ級16例,Ⅳ級14例;研究組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22~78歲,平均年齡(54.46±4.55)歲,發病至治療時間為1~11 h,平均(5.72±1.08)h;NYHA分級:Ⅱ級12例,Ⅲ級15例,Ⅳ級16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吸氧、糾正水電解質平衡、補液、抗感染等支持治療,同時口服阿司匹林0.3 g,替格瑞洛0.18 g。
對照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行PCI術治療,冠狀動脈造影在患者右側股動脈穿刺進行,對梗死相關動脈行介入治療后使之恢復灌注血流,當T1 M1血流分級在2級以上即表示PCI術成功。
研究組患者在PCI術后行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將反搏球囊導管經過股動脈置入,使其位于左鎖骨下動脈下方2 cm處降主動脈內,連接動脈球囊反搏儀,選擇心電觸發模式,當心率在120次/min以內時按1:1觸發反搏,當心率在120次/min以上時按1:2觸發反搏,24 h后再減至1:3,當患者血流動力學趨于穩定后停止。
(1)術后3個月采用超聲心動圖測量兩組患者手術前后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 LVEDD)、左心射血分數(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及心臟指數水平;(2)在患者進行手術前后空腹時取外周靜脈血5 mL,離心分離出上層清液,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兩組患者血清分泌型磷脂酶A2(secretory Phospholipase A2, sPLA2)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兩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 Hcy)水平[2];(3)采用生存質量問卷評價兩組手術前后生存質量改善情況,滿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3];(4)并比較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各心功能指標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研究組患者各心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心功能指標比較(±s)
組別 例數LVEF/%心臟指數 /(L·min-1·m-2)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研究組 43 37.11±5.45 52.26±4.32 1.91±0.56 2.70±0.38對照組 43 36.98±5.83 48.78±4.13 1.89±0.48 2.22±0.41 t 0.498 13.162 0.082 2.084 P 0.620 0.000 0.935 0.040組別 例數LVEDD/mm術前 術后研究組 43 27.29±4.34 33.67±3.46對照組 43 27.15±4.58 29.54±3.53 t 0.509 14.674 P 0.612 0.000
術前兩組患者的血清Hcy與sPLA2水平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研究組患者的血清Hcy與sPLA2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清Hcy與sPLA2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血清Hcy與sPLA2水平比較(±s)
組別 例數Hcy/(μmol·L-1)sPLA2/(mg·L-1)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研究組 43 22.21±4.37 11.26±2.63 209.88±50.42 148.75±26.38對照組 43 21.98±4.65 15.64±3.23 210.12±46.78 180.42±30.51 t 0.903 16.770 0.349 46.053 P 0.369 0.000 0.728 0.000
術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術后研究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生存質量評分變化(±s,分)

表3 生存質量評分變化(±s,分)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研究組 43 58.87±4.96 73.56±4.52對照組 43 58.68±4.73 68.64±4.83 t 0.713 18.098 P 0.478 0.000
研究組發生穿刺部位血腫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33%(1/43),對照組患者發生下肢靜脈血栓1例,穿刺部位血腫3例,感染3例,并發生發生率為16.28%(7/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125,P=0.024)。
臨床上治療AMI的常用手段即為PCI術式,在疏通狹窄或閉塞冠狀動脈腔、恢復心肌血流供應、促進病情轉歸方面效果突出,但術后易發生再狹窄,不利于預后改善[4]。AMI合并CS患者病情進展快、靶器官血流灌注嚴重不足,僅依靠PCI術治療常難以獲得理想效果。IABP是在主動脈內植入氣囊,以心動周期同步為基礎,充氣及放氣氣囊,從而實現輔助循環,其機制主要為將主動脈壓力進行提高,使患者冠脈血流灌注量能夠增加,心肌耗氧量能夠減少在心動周期同步下對氣囊進行充氣及放氣以實現輔助循環的效應,以提高主動脈壓力,從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糾正CS[5]。有研究表明,IABP可有效降低PCI治療后的病死率及并發癥發生率[6]。IABP與PCI聯合應用時可協同性的增加冠脈血流灌注,將患者的心肌血氧供應進行改善,使得心肌收縮力能夠增加,還可改善外周循環狀態。本文結果表明,術后研究組患者各心功能指標、血清Hcy與sPLA2水平變化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術前兩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以對照組為參照,術后研究組患者的生存質量評分更高(P<0.05);同樣以對照組為參照,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更低(P<0.05)。
綜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采用主動脈內球囊反聯合PCI,臨床具有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