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麗,哈力木拉提·艾木肉拉,熱依汗古麗·阿 肯,王宏兵,明文婷,馬 玲
(新疆醫科大學第八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中心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結核病屬于傳染性疾病,是我國面臨的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研究發現,結核病治療時,單純應用傳統抗結核藥物并不能實現短期內有效消除的治療目標,還需尋找療程更短、療效更優、耐受性更好的治療方案[1]。糖尿病是因胰島素分泌不足、抗胰島素激素的增加或者該激素不能正常發揮作用所引起的極其復雜的代謝性相關疾病,該疾病的主要特征為血糖增高。當人體的血糖始終處于高水平狀態,將會引發一系列消極影響,如患者組織器官的損傷、腎功能受損以及其他危及患者生命健康等[2]。據統計,糖尿病患者因其體內糖代謝等紊亂等造成機體免疫力下降,以及體內的高含糖量,造成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有結核病[3]。近年隨著制藥技術的發展,多種新型抗結核藥物被研發出來,且已有體外試驗證實這些藥物具有一定的抗結核作用,但多數藥物尚處于臨床試驗階段,而已經上市的有著昂貴的價格,普通患者難以負擔[4]。因此,臨床及學術界均將目光轉向“藥物重新定位”途徑,即尋找現有藥物新的適應證,此種秉持的原則為結合多重藥理學,以期制定出更為安全、便捷的臨床治療方案。二甲雙胍是目前臨床常用的一線糖尿病治療藥物,學者將其作為候選的結核病宿主定向治療藥物,試驗發現該藥物可將肺損傷減輕,并減少結核相關研究,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5]。因此本研究利用二甲雙胍治療,觀察患者療效,以上結果供臨床參考。現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接收的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90例,男74例,女16例;年齡29~78歲,平均年齡(57.9±5.5)歲。納入標準:(1)與肺結核、糖尿病相應診斷標準相符;(2)痰菌涂片結果為陽性;(3)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肺外結核病;(2)重要臟器伴有重要疾病;(3)妊娠或者哺乳期婦女。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實施相關干預,包含控制飲食、改善生活方式等。
對照組:采用抗結核強化治療,具體如下:(1)異煙肼(H):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2350,劑量5 mg/kg,口服,1次/d,最大劑量0.3 g;(2)利福平(R):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1905,劑量0.45~0.60 g,空腹服用,1次/d,每天最大劑量1.2 g;(3)吡嗪酰胺(Z):沈陽紅旗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1022354,劑量15~30 mg/kg,1次/d;(4)乙胺丁醇(E):乙胺丁醇(杭州民生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3021602)劑量15 mg/kg,1次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二甲雙胍(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3370)治療,劑量為0.5 g,3次/d。
兩組均連續治療2個月。
(1)評估肺結核治療效果[6]。顯效:肺部啰音基本消除、病癥基本消失,痰菌培養結果為陰性,胸片檢查顯示顯著縮小病灶范圍;有效:肺部啰音、病癥等減輕很多,痰菌培養結果為陽性,胸片檢查顯示有所縮小病灶范圍和肺葉空洞;無效:未達上述標準,甚至加重。(2)于治療前、后檢測血糖水平,包含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觀察痰菌轉陰情況。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肺結核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結核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前,兩組血糖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糖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糖水平比較(±s, mmol/L)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糖水平比較(±s, mmol/L)
組別 例數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5 11.7±1.8 6.5±0.8 14.2±2.5 8.6±1.1對照組 45 11.8±1.5 8.4±0.9 14.3±2.2 11.8±1.6 t 0.286 10.585 0.201 11.056 P 0.776 0.000 0.841 0.000
觀察組治療后有24例痰菌轉陰,轉陰率53.3%(24/45);觀察組治療后有14例痰菌轉陰,轉陰率31.1%(14/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55,P=0.033)。
肺結核由結核分枝桿菌所引發的感染于肺部的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機體癥狀:乏力、消瘦,午后低熱、女性出現月經不調等;其呼吸道有胸痛、咳嗽、一定程度的呼吸困難等癥狀。糖尿病是由于胰島素分泌缺陷或者相應靶細胞失效等所引起的,其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具有大量攝入食物、大量飲水、多尿液以及患者身體消瘦等特征。
目前,已有研究證實,糖尿病是肺結核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糖尿病與肺結核這2種疾病互相影響,息息相關,肺結核患者合并糖尿病后,會影響抗結核治療效果,一方面,使痰菌轉陰時間延長;另一方面,藥物不良反應增多,如肝腎毒性及視神經炎、周圍神經炎,這些不良反應可能重疊于抗結核治療和降糖治療中,也可能疊加糖尿病并發癥,嚴重時甚至造成中斷治療[7]。此外,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水平會為結核桿菌的生長、繁殖提供有利條件,進而加重肺結核病情,炎癥反應強烈情況下,胰島素功能受到干擾,降低血糖控制效果,形成惡性循環[8]。
近年來,隨著不斷深入的認識肺結核和糖尿病,多數學者認為抗結核療效有效提高的新策略為宿主導向治療,此種方案治療的主要思路為干預宿主炎癥信號通路,使過度炎癥反應減輕,保護組織,同時促進宿主先天性及獲得性免疫能力增強,讓結核桿菌被有效殺傷[9]。研究提出,利用宿主導向治療方法治療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時,可用二甲雙胍作為輔助性藥物,既能提升抗結核療效,又可將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10]。二甲雙胍,是一種降血糖藥物,能夠促進脂肪組織吸收葡萄糖,增加無氧酵解以及葡萄糖的利用率,抑制肝腎等器官的糖原增生。該藥品只作用于糖尿病患者,不會降低非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本文結果如下:通過分析觀察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統計總有效率發現,觀察組的肺結核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顯著高(P<0.05);統計觀察組與對照組的痰菌轉陰率,結果發現觀察組痰菌轉陰率高于對照組(P<0.05);統計分析治療前后兩組的血糖水平,發現治療前,兩組血糖水平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血糖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二甲雙胍兼具提升抗結核療效、降低血糖水平的雙重作用。分析原因如下:(1)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被二甲雙胍間接激活,讓結核分枝桿菌的生長受到有效的抑制;(2)二甲雙胍能夠作用于宿主細胞,使得結核分枝桿菌在宿主細胞發揮藥物作用后,被其產生的化合物破壞,且化合物也能阻礙病原菌的復制。該物質間接作用于宿主,降低其耐藥性的產生;(3)二甲雙胍通過抑制線粒體內活性氧的產生,進而促進組織炎癥反應減輕,讓機體免疫反應增強,避免血糖波動。
綜上所述,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抗結核強化治療時,加用二甲雙胍后抗結核療效可得到明顯的提升,且利于痰菌盡快的轉陰,同時能將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圍,抑制病情進展,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