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秀,徐麗華,談茅勤
(上海市普陀區精神衛生中心精二病區 上海 200065)
目前,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經濟水平的提升,醫療領域對于護理的具體要求不僅僅是診療護理,精神心理方面的調節、安慰也成為日常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和常規科室進行比較,精神科主要接收精神疾病患者,比較特殊,同時也對關懷、理解的實際需求有著更高的要求和標準[1]。因此,護理工作質量成為關系精神科患者住院安全穩定、理想預后的重點[2]。原衛生部明確強調了“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的具體標準和要求,目標在于鞏固基礎護理的過程對護理服務進行優化,切實滿足患者的一切合理身心需求。對此,本文選擇我院精神科于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患者100例,給予優質護理、常規護理的對比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于2018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0例精神科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50例。兩組患者經醫院的確診,判定為精神疾病。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齡30~70歲,平均年齡(58.41±3.76)歲。疾病類型:21例精神分裂癥,14例心境障礙抑郁,6例癔癥,4例強迫癥以及5例焦慮癥。觀察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31~72歲,平均年齡(57.22±4.16)歲。疾病類型:20例精神分裂癥,16例心境障礙抑郁,4例癔癥,6例強迫癥,4例焦慮癥。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了優質護理干預,具體過程如下。(1)護理管理方式的變化。過去的護理管理方式存在著機械化、反復式等特點和缺陷,缺少人文關懷,阻礙了精神科患者的心理健康。優質護理模式則由定期的心理護理讓患者的心理舒適性得到改善,讓患者在發病的第一時間獲得科學合理的診療及護理管理[3];另外,可鼓舞其周邊的朋友、同事前來看望,使整個社會關注、關心精神病患者,本身屬于一項弱勢群體,讓精神科患者充分體會到來自社會的關愛和溫馨[4]。(2)護理管理中護理服務質量的提升。帶領醫院全體護士學習精神科專業知識,每個療區選派一位護士參與全省的專科護士培訓組織,從而明顯提高各科室的專業護理能力。從患者第1天入院以后護理人員就要為其帶來專業、優質的護理服務和內容:針對患者患者行為怪異發生的原因和暴力舉動的征兆給予及時的評定,了解患者和其親屬對該病的認知和理解支持,為患者帶來社會的支持和安慰;盡可能減少和患者的爭執或是安排參與存在競爭類的游戲,能更好的控制與降低患者異常舉動的引誘因子。也有助于盡快尋找患者興奮、沖動、毀物行為,并通過合理的方式分散和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將患者暴力想法進行化解,且及時把患者的狀況匯報其主治醫師,從而給患者帶來有效的治療手段[5]。(3)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多次到病房內部給患者描述和解釋精神病的具體原理,可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和平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等。囑咐存在暴力傾向的精神患者如何正確的宣泄內心的情緒和需求表述,不能對他人造成傷害。協助患者形成堅定治療的決心和信心。(4)護理資源的有效分配。優質護理方式的開展與護理資源的有效分配密切相關,優化病房條件,能夠給精神科住院患者帶來更為舒適、溫暖的醫療環境,且依據精神科患者的具體特點,張貼各種醒目的標識,設計一些看上去就很溫馨、有愛的墻畫,并且為患者設置便民服務箱,讓患者真正體會到一種有“家”的感覺。病房內適量的添加一些書籍、健身器材讓患者身心愉悅、放松。
(1)觀察兩組患者護理過程中出現的風險事件;主要包含患者的自傷以及傷人、摔倒和床上的墜落,統計風險事件的出現率。(2)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情況,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分數,主要包括基礎護理,病房護理、護理安全。
采用SPSS 24.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質量各維度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得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患者的護理質量得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基礎護理 病房護理 護理安全觀察組 50 93.15±4.72 90.37±5.19 98.25±2.89對照組 50 88.06±3.85 81.34±7.91 87.46±4.92 t 10.91 4.23 5.37 P 0.00 0.00 0.00
護理結束后,觀察組有1例摔倒,1例自傷,無其他風險事件。對照組有2例摔傷,2例自傷,1例傷人,1例墜床。觀察組的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但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護理風險與護理滿意情況比較
精神科患者自身的特殊性導致護理工作在開展中需要給予更加優質的護理干預,精神科患者對其他科患者來講,有其特殊性,因此需要進行特殊的護理方式,同時伴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患者和其親屬的護理需求也要求護理工作更為優質化、優質[6-7],為盡可能適應患者和其家屬的一切護理需求,提升護理水平,通過優質護理方式,不僅能夠給患者增加心理舒適性,在護理過程中也能獲得一定的心理治療,例如優質護理的心理護理過程,這對有著特殊性的精神疾病患者可發揮更優的護理效果,同時促進了精神科患者的康復和預后效果。學會自己應對、無力應付時如何獲取幫助。護理管理要求的提高。要求護理管理將護理工作績效和醫患對護理工作滿意情況當成對護理服務質量的評判依據,具體責任到個人,進行定時的考核體制,嚴格根據考核標準落實到位,考核內容主要是:護理人員在工作時期是否保持了良好的形象和禮儀,護理人員是否把個人最好的精神面貌為患者展現[8]。
在這次的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出現1例摔倒,1例自傷,無其他風險。對照組出現2例摔倒,2例自傷,1例傷人,1例意外墜床,護理風險方面,小于對照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將患者疾病的沖動、興奮、傷人行為的癥狀和暴力行為易導致的后果為患者家屬進行描述,引導患者如何完成自我對疾病行為的控制和幫助求救,協助患者形成正確的健康觀,促進患者疾病的盡快康復。
綜上所述,優質護理的實施應用可更好的提升護理效率,維持患者情緒的平穩,降低其傷人、自傷等風險事件概率,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