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玉
(梅州市第二中醫醫院內一科 廣東 梅州 514000)
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較為常見的頸椎疾病,其是因一側或兩側神經根受到壓迫,造成運動受限、反射障礙、肩頸等部位酸痛、頸椎關節韌帶錯位等是其主要臨床癥狀[1]。近年來,我國經濟不斷增長,生活工作壓力也不斷上升,患有頸椎疾病的患者逐漸增加,不僅對人們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嚴重影響,也對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嚴重威脅,給予患者及時有效的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促進其康復。但是常規護理對患者疼痛、頸椎功能恢復效果并不理想,且大部分患者還有依從性較低的問題,故此對該病癥患者治療中實施何種護理干預方式的臨床重點關注的問題[2]。為提高該病癥的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健康恢復,本文對將2019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該病癥患者,分析中醫護理對改善患者疼痛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我院骨傷科及針灸科接收的神經根型頸椎病非手術治療患者100例,按照不同的護理干預方法將其分為兩組,各50例。參照組男女分別為29、21例,年齡43~70歲,平均年齡(56.63±3.14)歲;患病時間30~60 d,平均(45.12±5.02)d。實驗組男、女分別為26、24例,年齡47~67歲,平均年齡(57.02±3.55)歲;患病時間28~60 d,平均(44.88±5.41)d。兩組一般數據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臨床相關檢查和診斷確定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對本次使用藥物無禁忌者;經告知后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頸椎畸形者;合并甲狀腺腫瘤或頸部結核者;合并其他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存在頸椎發育狹窄者;既往頸椎部位有手術史或外傷史者。
參照組開展常規牽引康復護理,患者取坐位,選擇合適的角度維持頭部屈伸狀態,以自身舒適為宜,牽引角度維持在0~30°牽引重量調整為4~6 kg,根據患者耐受程度逐步增加,牽引過程中要妥善固定患者頭部,避免其左右旋轉造成小關節錯位,以患者有舒適牽拉感并不會對頸部造成酸痛為宜。每天牽引時間在1 h以上,分兩次進行,每次牽引完成后患者需要臥床休息10~20 min,同時將充氣型頸托放置在患者的頸部,固定頸椎。10 d為1個療程。
實驗組開展中醫護理,即酒醋散外敷+TDP神燈照射。(1)酒醋散外敷:按照1:1的比例將白醋與外用藥酒配制成酒醋,并將配制好的酒醋和酒醋散制成糊狀,將其用紗布進行包裹、加熱,用手觸摸不會燙傷皮膚后取出,在患者頸項部進行熱敷。外用藥酒和酒醋散均為本院自制藥劑:①外用藥劑:由紅花、兩面針、續斷、骨碎補、重樓、澤蘭、當歸、威靈仙、羌活等藥物組成,若患者疼痛劇烈加乳香、沒藥;②酒醋散:主要由生川烏、細辛、麻黃、荊芥、防風、生草烏、花椒等藥物組成。(2)TDP神燈照射:每次照射時間至少半小時,1次/d,10 d為1個療程。
(1)觀察兩組臨床療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相關癥狀和體征完成消失,且無任何疼痛等不適感,為顯效;患者臨床體征和癥狀較治療前有明顯改善,僅有輕微疼痛等不適,為有效;和治療前相比,患者癥狀無任何變化,并伴有嚴重疼痛等不適感,為無效。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2)對比兩組干預前和干預后10 d后中醫癥候差異,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頸椎病的評判標準,主癥(麻木、頸通、椎旁壓痛)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分值范圍為0~6分,次癥(頸部活動受限、暈眩、肌肉衰弱、視覺障礙)根據癥狀嚴重程度分值范圍為0~3分,中醫癥候總分值范圍為0~30分,分值越低證明癥候越輕[4]。(3)對比兩組干預前和干預后10 d后疼痛差異,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SA)對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價,分值范圍為0~10分,分數越低疼痛程度越低。(4)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后治療依從性,采用本院自制依從性調查表,采用百分制,分數越高治療依從性越好。
采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有效率96.00%,高于對照組的7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干預前,兩組中醫癥候積分和VSA評分對比無顯著差別(P>0.05);干預后,實驗組中醫癥候積分和VSA評分均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VSA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候積分、VSA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實驗組 50參照組 50 t P中醫癥候積分VSA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27.20±2.34 9.71±4.50 7.58±1.12 3.01±1.27 27.32±2.02 17.22±6.01 7.25±1.26 4.57±1.58 2.744 7.073 1.384 5.442 0.784 0.000 0.169 0.000
實驗組護理干預后依從性評分(88.78±6.54)分,高于參照組的(79.25±5.14)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101,P=0.000)。
隨著科技不斷發展,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們成為“低頭族”,人們生活習慣,工作方式等發生變化,頸椎病發病率不斷上升,且逐漸年輕化。神經根型頸椎病便是常見的頸椎疾病,患有該病癥的患者伴有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且該疾病遷延難愈,容易導致患者滋生不良情緒,加之對該病癥的認知不足,所以治療依從性較低,對臨床治療和護理造成不良影響[5]。常規牽引康復護理的中醫學常用的干預方法,其通過對患者頸椎活動進行限制,緩解神經根壓迫情況,進而改善神經根血腫的癥狀。但干預時間較長,且容易受牽引角度、重量等因素影響,局限性較大。
中醫將神經根型頸椎病歸屬于“痹證”“項痹”范疇,以風寒阻絡型較為常見,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多為本虛標實。風寒濕邪停滯在經絡中,導致氣血運行障礙,經脈痹阻不通,進而造成患者頸肩疼痛、麻木、活動受限等[6]。本研究主要探討酒醋散外敷+TDP神燈照射應用在該病癥治療中效果,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有效高于參照組,實驗組且患者中醫癥候、疼痛改善程度以及治療依從性均優于參照組(P<0.05)。本院自制酒醋散以生川烏和生草烏為君藥,具有止痛、溫經散寒的效果,而麻黃和花椒為臣藥,前者具有發散風寒的作用,后者有溫通止痛的作用,同時配以具有止痛、散寒作用的細辛,散寒、祛風的荊芥和防風。方中藥丸合用進一步提高散寒止痛的效果,對改善風寒濕邪堵塞經絡導致的疼痛具有顯著效果;而外用藥酒中的眾多藥物合用具有止痛、活血、化瘀、強健筋骨、補肝腎的作用[7]。而TDP神燈將熱能轉為特殊的電磁波,能夠擴張毛細血管,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提高組織細胞的活性,促使其生長繁殖;同時,能促使外敷藥物快速滲透到病灶所處肌層中,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神經根水腫等癥狀[8]。這種護理干預方法不需要患者口服藥物,降低了藥毒副作用,操作方便,對患者創傷較小,治療效果顯著,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在神經根型頸椎病(風寒阻絡型)患者治療中應用中醫臨床護理,對提高臨床療效具有重要作用。能改善中醫癥候,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