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峰
(東陽市江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康復科 浙江 東陽 322100)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是兒科多發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之一,本病患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節達高峰,常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可伴有食欲減退、嘔吐、腹瀉等癥狀,部分還可能有喘憋、喘息等毛細支氣管炎表現,有少數患兒可能發展成為支氣管肺炎[1]。本研究將我院收治的96例小兒急性支氣管炎患兒根據治療時間的先后順序以及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兩組,在按常規抗感染治療、鹽酸氨溴索化痰,布地奈德聯合特布他林霧化吸入治療和對癥治療的同時,加用走罐療法輔助治療,對消除咳嗽、咳痰、肺部體征方面的療效明顯,并可顯著縮短病程。現就兩種療法的療效展開對比性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4~15歲患兒96例。根據治療時間的先后順序以及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兒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48例。實驗組中,男患兒27例,女患兒21例,平均年齡(9.56±1.04)歲;對照組中,男患兒25例,女患兒23例,平均年齡(9.34±1.24)歲。兩組患兒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兒家長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研究。納入標準:(1)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1]制支氣管炎的診斷標準,均存在咳嗽、咳痰、氣促等癥狀;(2)無拔罐、走罐療法禁忌證;(3)年齡4~15歲;(4)患兒及家長知情,家長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X線胸片提示為肺炎的患兒;(2)局部皮膚有破潰、損傷、高度皮膚過敏、有皮膚傳染病的患兒;(3)患有嚴重的全身疾病如血液病、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全、中樞神經疾病、出血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礙等出現藥物使用禁忌者;(4)精神障礙或智力障礙的患兒。
根據病情給予兩組患兒常規抗生素或抗病毒感染治療、鹽酸氨溴索化痰,布地奈德聯合特布他林氧氣霧化吸入治療和對癥治療。實驗組加用走罐療法:患兒取俯臥位,走罐前,先清潔背部皮膚,將適量凡士林涂抹在背部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經絡分布區域,根據患兒年齡和胖瘦程度選擇合適的玻璃罐,再中等吸力于腰背交界處督脈開始拔罐,著罐后術者手向上輕提起罐,先沿督脈從下往上走罐,移至大椎穴后再橫向推到足太陽膀胱經,再順著足太陽膀胱經從上往下移罐到腰背交界處,再橫向移罐回起始處,重復操作到另一側,如此重復循環操作,操作同時密切觀察罐痕,按需走罐至局部皮膚出現淡紅色、紅色、深紅后起罐,最后清潔皮膚,分別在大椎穴、肺俞穴、定喘穴留罐3~5 min后去罐,1次/d。兩組療程為7 d。走罐時應注意手法要輕柔,負壓不宜過大,罐后囑家長當日不宜給孩子洗澡。
觀察兩組治療效果,統計臨床癥狀與體征消失的時間。療效評價標準如下:(1)治愈:患兒肺部哮鳴音與濕啰音徹底消失,偶有痰,咳嗽消失,喘息癥狀顯著改善;(2)有效:患兒肺部哮鳴音與濕啰音明顯改善,偶有痰,咳嗽消失,喘息癥狀有所改善;(3)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或病情加重[2]。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7.92%,高于對照組的85.4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n(%)]
實驗組患兒咳嗽、咳痰、肺部體征等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及總病程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臨床表現消失時間比較(±s, d)

表2 兩組患兒臨床表現消失時間比較(±s, d)
組別 例數 咳嗽 咳痰 肺部體征 總病程實驗組 48 4.24±1.57 3.02±1.41 3.31±1.46 3.89±1.63對照組 48 6.01±1.41 5.29±1.38 6.65±1.57 6.75±1.39 t 5.81 7.97 10.79 9.25 P<0.01 <0.01 <0.01 <0.01
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大多是由于各種病毒、細菌等病原體侵入兒童的支氣管,從而引發支氣管黏膜炎癥,是臨床中發病率較高的兒科疾病。因小兒氣管與支氣管較為狹窄,支氣管附近的彈力纖維尚未發育成熟,小兒支氣管黏膜容易引發感染,或者在受到刺激時導致的炎癥反應,出現支氣管腫脹充血,加上分泌物較為黏稠而不利于痰液排出,引發咳嗽、咳痰、喘息等臨床表現[3]。臨床治療上除了抗炎治療減輕炎癥反應外,治療的重點則是減少氣道分泌物的產生和痰的排出。本文在兩組治療中運用鹽酸氨溴索降解痰液中的粘蛋白,使痰液黏稠度降低易于排出;氧氣霧化吸入布地奈德和特布他林可以改善患兒的缺氧癥狀,而特布他林可舒張小氣道的平滑肌,并對肺部過敏反應介質的釋放起到抑制作用,使患兒的氣道高反應性降低,布地奈德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以及抑制變態反應的作用[4]。但在臨床實際運用中,仍有部分患兒治療后癥狀無法明顯緩解,咳嗽、咳痰、喘息明顯,肺部體征無法徹底消除,還有部分患兒治療病程較長恢復較慢,而且低年齡患兒的治療依從性較差,為了取得更快更好的臨床療效,我們在實驗組中加用了走罐療法輔助治療。
中醫認為小兒急性支氣管炎屬于“咳嗽”“暴咳”范疇,是常見、多發的肺系病證。《諸病源候論·嗽候》:“嗽者,由風寒傷于肺也。肺主氣,候皮毛,而腧在于背。小兒解脫,風寒傷皮毛,故因從肺俞入傷肺,肺感微寒,邪嗽也。”北宋錢乙的《小兒藥證直訣》中也提出小兒“五臟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壯”,小兒肺臟嬌嫩,形氣未充,“肺常不足”,易感外邪,內外合邪,衛表郁遏生痰熱,壅滯于肺,不得宣通。外因責之于外感六淫邪氣,風寒暑濕燥火入侵機體,上犯于肺,致肺宣發肅降失常,出現咳喘、咳痰、氣促等癥狀。由此可見,小兒咳嗽、咳嗽、喘息等原因主要為感受外邪,而病位主要在肺。風邪致病,首犯肺衛。肺為邪侵,氣機不宣,肅降失宣,水濕內停,衛氣被郁遏,則致咳喘,咳痰、發熱畏寒等癥。
中醫理論認為,拔罐具有祛風散寒、溫通經絡、調理臟腑虛實、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走罐具有拔罐、推拿、刮痧等多重作用,在督脈走罐實現了以多重方式調節督脈,激發督脈經氣,可達到調節全身陽氣的作用[5]。足太陽膀胱經主一身之表,外邪侵襲,本經受邪,則易惡寒,發熱,頭項強痛。走罐療法通過順著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經絡走向施行走罐治療,其目的(1)走罐主要影響的皮部的功能,皮部是經絡系統在皮部的分布,衛氣循于皮膚之中,起著保衛機體、抗御外邪的作用。此術可對皮膚產生的適宜刺激能夠宣發衛氣,祛除表邪。(2)順著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的經絡走向走罐可以激發經絡,振奮一身之陽氣,提高患兒機體抵抗外邪的能力。罐后留罐大椎穴、肺俞穴、定喘穴更可起到退熱,止咳化痰、平喘之功效。兩法合用可共奏扶正祛邪之效。
通過本次研究觀察,我們發現兩組在治療后咳嗽、咳痰、肺部體征均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實驗組總有效率為97.92%,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5.41%,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療效更佳。而且實驗組患兒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由此可見實驗組采用的聯合療法治療效果更好,可以有效地消除癥狀,縮短病程,提高患兒治療的依從性,且操作簡單,費用少,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