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雯倩
(深圳市寶安區福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廣東 深圳 518103)
腦出血是由一種非外傷性腦實質內血管破裂所引起的出血,多發于中老年群體,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的特點。導致腦出血的誘因非常多,包括有腦動脈硬化和顱內血管畸形等,其中導致該疾病發生最常見的病因就是高血壓。臨床表現為肢體癱瘓、神經系統受到損害、意識障礙等,且該疾病發病比較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影響[1]。而基底節腦出血在臨床疾病中,作為一種危險性極高的病癥,一旦患者發病后,若是處理措施不善,可直接導致患者死亡[2]。目前,臨床上治療基底節腦出血的方式諸多;且不同的治療方法,治療效果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本文主要我院收治的80例基底節腦出血患者,探討采用經額血腫穿刺引流術配合綜合性護理措施后的效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基底節腦出血患者80例,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21例男性、19例女性;年齡45~79歲,平均年齡(71.28±5.63)歲。觀察組19例男性,21例女性;年齡47~82歲,平均年齡(72.43±4.5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2)均無手術禁忌證者。排除標準:(1)中途退出本研究者;(2)合并心肝腎等臟器嚴重障礙者;(3)治療依從性較差,配合度不高;(4)合并精神、溝通與障礙認知者;(5)臨床資料不完整者。
兩組患者均采用經額血腫穿刺引流術治療:經CT檢查確診患者的出血位置與出血量;在患者的患側發際內1.5 cm位置、中線旁3.5~4.0 cm的位置,進行少許頭皮切開操作,在操作的過程中需注意避開矢狀竇、額竇;對患者硬腦膜實施直徑約為4 mm的鉆孔處理;清除患者的骨孔內碎屑,并進行硬膜鉆破操作;實施12號腦室外引流管,對患者血腫中心方向進行帶針芯穿刺操作;待穿刺成功以后,插入血腫腔時會溢出暗紅色血性液,然后將針芯拔出,并在距離患者顱內頭皮大約7.5~9.0 cm處,選作為置管位置。
兩組患者的引流管均置入到血腫腔內,并緩慢的向血腫縱軸的方向移動;然后再輕柔的進行抽吸,將患者的血腫量抽吸40%~50%后,在其血腫腔中心留置引流管,并固定好;最后在患者的引流管上連接引流袋;術后對兩組患者采用CT進行復查,當患者引流管位置非常好,且無任何殘留血腫出血狀況時,給予尿激酶,連續治療3 d。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護理干預。(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2)根據患者的情況采取搶救措施;(3)健康教育等。
觀察組給予綜合性護理干預。(1)緊急術前準備:接到患者后需立即安置于搶救室監護,并快速建立靜脈通道,盡量在最短時間內給予患者吸氧、化痰、配血等工作。(2)心理護理:大部分患者存在意識障礙,需對其病情進行評估,并給予其心理疏導,向患者講解手術的重要性、優點等,爭取患者的配合,有利于保證手術效果。(3)血壓監測:術后對患者采取重癥監護,控制血壓水平,避免出現再出血情況,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的動態血壓,及時應用藥物。④并發癥護理:術后顱內再出血作為早期并發癥之一,若患者血壓異常且躁動,并排除其他影響因素時,需對其顱內出血進行評價,并采取應對措施;術后患者需長期臥床、插管等,容易引發肺部感染,需加強口腔護理,注意排痰。(4)早期康護:待患者各項生命體征平穩后,需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康復鍛煉;注意患肢功能位擺位,給予其全身按摩,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加強膀胱功能鍛煉、吞咽反射鍛煉;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1)詳細記錄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的血腫殘存體積。采用NIHSS量表[3]評估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量表共包含11個指標,分值45分,分值越低表明神經功能狀態越好。(2)統計兩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再出血情況。
采用SPSS 2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護理干預前血腫殘存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血腫殘留體小于對照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血腫殘留體積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表1 血腫殘留體積與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血腫殘留體/mL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分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觀察組 40 46.73±11.69 12.11±4.16 36.23±2.66 11.23±1.07對照組 40 46.69±11.73 18.94±4.90 36.28±2.54 21.25±1.39 t 0.015 6.720 0.086 36.127 P 0.988 0.000 0.932 0.000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尚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n(%)]
以往臨床上主要采用藥物與傳統血腫清除術治療腦出血,但是獲得治療效果并不理想[4]。內科治療腦出血患者是以改善其早期血腫繼續擴大、血腫周圍半暗帶形成所致的占位效應,但并不能達到理想的療效。而大骨瓣開顱清除血腫作為一種傳統的外科手術方法,存在者諸多缺點,例如切口大、手術時間長、出血量多等[5];若是老年患者采用該手術治療后,預后效果并不理想。經額血腫穿刺抽吸術則可避免傳統手術所存在的缺點,具有定位準確、創傷小、安全系數高、術后恢復快等優點[6]。術后給予患者尿激酶灌注沖洗,能夠使患者的血腫快速消散,降低顱內高壓,減輕血腫對周圍腦組織造成的擠壓損傷,減輕功能區的損害[7];同時,還能改善患者的腦灌注情況,減輕血漿中凝血酶所導致的細胞性腦水腫,沖洗液還可稀釋或拮抗細胞毒性物質,從而起到減輕血紅蛋白及其崩解產物亞鐵離子等神經毒作用,保護腦組織,達到挽救生命,改善預后的效果[8]。患者的發病突然性較強,患者在出現異常到出現嚴重癥狀時間較短,心理受沖擊較大,術后情緒表現低落,護理工作人員對其進行了安撫但是效果一般,不過在聯合家屬對其進行健康教育后再行鼓勵性心理干預后,患者情緒明顯穩定[9]。在治療的過程中,配合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能使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概率降到最低,有利于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從研究結果中看出,觀察組應用經額血腫穿刺術治療并實施綜合性護理干預后,其血腫殘留體積、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采用經額血腫穿刺術治療基底節腦出血患者,療效確切,同時給予患者有效的綜合性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血腫清除率,值得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