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淅
2019年我們搬回我老公在德國的老家,正式住在由他繼承的父母遺留的祖屋里。
這老屋雖然坐落在離附近小城10千米的小鎮,可卻因為地處鎮中心主街上,沒有享受到小鎮應有的寧靜,反倒深受來往車輛噪音之苦,公交站臺也恰好就在我家窗外。
某天下午,馬路對面候車棚里擺上了香檳和點心小吃,還有一些西裝革履的人,看起來像是要參加什么聚會。不一會兒,上級市市長也來了,還有一輛從來沒有在小鎮出現過的918路公交車停在那里。
我和老公在家里隔窗觀看,才知道,這是小鎮新公交線路的剪彩儀式!
老公說:“左邊剪彩的鎮長,是我的表弟。右邊那個,是上級市市長。”
“哦?你有個鎮長親戚,咋從來沒有聽你說起過?”我很詫異。
我心想,有的中國人喜歡講“多個朋友多條路”,更甭說多個鎮長親戚了!至少第一次見到他應該去打個招呼吧?老公直接阻止我,說今天別去,改日帶我去他辦公室見他!
我怎么也沒想到,幾個月后老公帶我去這個鎮長親戚辦公室,不是去捧場的,而是去“找茬”的。
原來,老公寫了一封意見信,以電子郵件的形式發到了鎮政府郵箱。鎮長就此約我們去鎮政府面談。意見信的第一條,就是反對不久前新增的918路公交。老公的理由是,這個2000人的小鎮,原本每天就有20多趟公交車,已基本滿足居民的交通需求。住在城外的,更是幾乎每家都有一到兩輛私家車,“我已經留意幾個月了,這班車乘客很少,因為它要繞路很多,比其他車次到市中心足足長了20分鐘!”
鎮長解釋,小鎮前兩年剛來了一些難民家庭,家里有很多孩子,但他們還都沒有私家車,而這個小鎮幾年前唯一的一家超市關閉了,平時他們買東西都得去城里,而且很多居民強烈呼吁增加公交車班次。
我老公卻繼續反對,認為之前已有的來回城市和附近村鎮的20多趟車應該可以滿足購物需要,就為了偶爾接送極少乘客,要增加許多能源消耗,還讓我們沿街居民深受噪音和廢氣的影響,顯然不合理!
老公提議可以借鑒其他小鎮的辦法,比如我妹妹家的小鎮公交車數量較少,鎮政府就給一些志愿者適當的經濟補貼,讓他們為鎮里偶爾急需私家車又不太能負擔得起正常出租車費用的人提供用車服務。或者像北德一些小城,在公交站貼個電話號碼,讓偶爾需要用車的人打電話叫“市民小巴士”來接送一下。
除此之外,小鎮主馬路上兩個公交站,讓我們和對面兩家成了廢氣、噪音的直接受害者,夏天根本無法開窗。我家往東50米是鎮中心花圃,周邊居民房子都離馬路有10米以上的距離,噪音、廢氣污染都會小一點。站臺往西挪50米就是一小片停車場和一條小河,這一帶已無人居住,更適合巴士停靠。站臺完全可以往前或者往后移50米。
可鎮長又無奈道:“我們已經和市公交簽訂了5年的合同,這趟公交沒辦法馬上取消,且移動站臺要跟很多部門商量,不是這么容易解決的。”
老公提的最后一個問題,終于跟政府計劃相符,即小鎮其他安靜少車的地段都限速30碼,反而我們主街車流量大且居民房都靠近馬路的路段取消了30碼限速,一些不自覺的快車手常常把車開到六七十碼飛馳而過。
提到這最后一個限速問題,鎮長才終于點點頭,說鎮里也已經商量決定要小鎮統一限速30碼。
我這執拗的老公與鎮長見面后,等了幾個月見沒什么動靜,便又寫信給了當地市報!
老公的這封“讀者來信”很快就在當地市報上發表了,這消息還是一個鄰居看到后告訴我們的,還補了一句:“寫得真好!”
老公的意見雖然在報紙上發表了,可一年過去了,小鎮的交通卻依然毫無任何改變。
四月,新一期鎮政府刊物發來后,老公讀著讀著,突然興奮地說:“我們提的意見有結果了!他們允許公交車盡量往前面的候車棚停靠,這樣我們的噪音會緩解一點。另外,小鎮統一限速30碼!”
我也覺得十分開心,愛跟領導“較勁”的老公還是有點道理的,他贏了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