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錫鳳



警棍是一種由木頭、橡膠、塑料或金屬等制成的長條形的棍棒,是警務人員、懲教人員、警衛和軍事人員隨身攜帶的執法工具,也是警察最古老的警務裝備之一。
相比那些致命性武器,警棍作為非致命性武器,物美價廉、攻防兼顧,各種長短材質的警棍依然有一席之地。
在警務執法過程中,警棍的用處很廣泛,可以用來防御封鎖、進攻擊打、控制押解等,還用于非武器目的,如破窗營救被困車內人員,在搜查過程中挑出嫌疑人的口袋等;在威懾、控制、救助、平暴治亂等警務活動中,簡單實用,效果良好。
世界各國警察都配備有警棍,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孟加拉國等,警杖是警務執法的主要裝備之一。
警棍是一種由木頭、橡膠、塑料或金屬等制成的長條形的棍棒,是警務人員、懲教人員、警衛和軍事人員隨身攜帶的執法工具,也是警察最古老的警務裝備之一。
警棍作為攻防結合的武器,相比那些致命性武器,各種長短材質的警棍依然有一席之地。通過擊打違法犯罪嫌疑人四肢指定部位,在威懾、制服、控制、救助等警務活動中,用來平暴治亂,簡單實用。
警棍的用處很廣,可以用來防御封鎖、進攻擊打、控制押解等,還用于非武器目的,如破窗營救被困車內人員,在搜查過程中挑出嫌疑人的口袋等。
警棍的使用非常廣泛,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如印度、孟加拉國等,警棍是警務執法的主要裝備之一。
一、警棍簡史
在維多利亞時代,倫敦警察攜帶一英尺(約0.3米)長的警棍,稱為比利警棍(Billy Clubs)。根據“在線詞典”解釋,這個名字最早是在1848年記載為俚語“竊賊撬棍”。警棍一詞最早出現于1856年,當時警棍充當了警察的“搜查證”,警棍上的皇室徽章表明了警察的權威。每根警棍都和特定的警員相關聯,一旦該警員離職,那么他使用的警棍上的皇家徽章要移除,不再具有權威性。
早期的警棍是由木材或合成材料制成的直棍,直徑約為32毫米,長為460~910 毫米,帶有凹槽手柄以幫助抓握,較長的警棍被稱為防暴警棍。警棍上經常裝飾著警察組織的盾徽,充當權杖的作用。
橡膠制成的直棒沖擊力較軟,撞擊物體時,會彎曲和反彈。用橡皮棒打在胳膊或腿上時,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擊打頭部仍然會造成傷害,多數國家的警察部門已經停止發放該類警棍。
俄羅斯警方依然發放橡膠警棍,但在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除外,因為在嚴寒的環境中橡膠會變得脆硬,易斷裂。
警棍之中,交通指揮棒顏色各異,作為指揮交通的信號輔助工具,以求顯眼。在俄羅斯,交通警棍是黑白條紋的,越南交警使用橙色指揮棒,阿塞拜疆使用紅色的,瑞典則是白色的。
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英國警察攜帶的傳統木制警棍與維多利亞時代的警棍相比變化不大,此后發展到折疊(伸縮)警棍,使用的是固定的丙烯酸警棍,中間還出現過側柄警棍(T型警棍),但使用不廣。
在紐約,警察依據時間段使用兩種警棍,白天用的叫日棍,長280毫米,晚上用的叫夜棍,長660毫米。夜棍更長,以提供更大的保護范圍。
警棍的一種常見的用法是全力擊打嫌疑人的頭部,以使其眩暈或腦震蕩而昏迷,類似于用左輪手槍手柄擊打,以期控制嫌疑人。這種做法有兩大后果:首先,會導致嫌疑人死亡或永久性傷害,采用腦震蕩的手段致使嫌疑人失去抵抗力所需力度很難控制;其次,可靠性方面存在問題,由于不同個體的抵抗力差異很大,很多情況下沒有控制住嫌疑人,反而使沖突升級。
著名的警務教練亞瑟·蘭姆說:“我訓練了200多個部門的警察,超過一萬人。在課堂上問他們,有沒有發生過用警棍一次就擊倒嫌疑人的現象,回答說絕少。當你擊中一個人的頭部時,可能會造成死亡或嚴重傷害,這完全不是警察的本意;還有一種可能是,如果為了使對方處于休克狀態而擊打其頭部,力度難以控制,一旦沒有休克,只是麻木,但是因為麻木,對方幾乎感受不到痛苦,反而會被激怒,從而導致對抗升級。這就是為什么警察使用警棍很容易被投訴暴力執法的原因。”
現今的警棍已經走向智能化,以折疊警棍、電擊警棍為主,具備多功能、易攜帶、安全性能良好的特點。
2015年,俄羅斯設計師米特里·莫佐夫(Dmitry Morzov)發明了一種智能警棍,取名“天線”。警察在使用警棍擊打時,每次都會通過手機向母親發送短信:“我正在打人。”這種方式就好比是警察的母親在旁邊看著他打人似的,無形中減少了警察暴力。(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馮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