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普
會寧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地處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交接地帶,整體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便有1.07 公里的溝壑。屬溫帶季風型氣候,干旱少雨,年均降水量340 毫米,而年蒸發量高達1800毫米,蒸發量大,水資源匱乏,自然條件惡劣,有“十年九旱”之稱。由于干旱少雨,水資源匱乏,當地不適宜大范圍播種造林,選擇地勢相對平坦的小面積地塊進行土壤改良做苗圃地,在苗圃地進行適合本地的造林樹種的育苗,再利用優選出來的苗木進行植苗造林,是當地植樹造林的主要措施。合理的營造林技術是植樹造林的關鍵環節,本文針對會寧的特殊地貌,圍繞當地鄉土及適生樹種,從樹種選擇、苗木培育、整地及栽植時間、栽植技術、管護撫育等方面就會寧縣營造林技術提出幾點思考,對會寧縣生態環境建設提供指導意義。
根據造林目的、要求及樹種特性,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通過選樹適地、選地適樹、改樹適地、改地適樹4種方式選擇適宜樹種。會寧縣主要有城市園林綠化林、生態林、經濟林、水土保持林等。祖厲河林場苗圃育苗及各類生態環境建設工程及城市園林、通道綠化等工作的多年經驗表明:山區生態林、經濟林、水土保持林主要以山杏、山毛桃、側柏、檸條、沙棘等為主,而過去大面積營造的蘋果林,因品種退化,經濟效益低,保存下來的已經很少;此外,側柏、山杏、山毛桃、檸條、沙棘等也是當地城市園林綠化的適宜樹種。
種苗質量是營造林成活的關鍵。選擇苗木時本著就近原則,在本縣或附近靜寧縣、平涼市崆峒區等自然條件接近地區以黃土土壤種植的苗圃地,挑選適宜當地環境的優質苗木,保證苗木生根力旺盛、抗性強、移植和造林成活率高,有一定的樹形和干形、成林快。具體要求有:苗木粗壯而直,有一定的高度,上下均勻,無徒長現象,根系發達,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根據具體造林目的和要求,各樹種具體的質量指標不同,檸條、沙棘等灌木以地徑為主;楊樹、山杏、山毛桃等闊葉喬木以地徑、胸徑、苗高、根系為主;側柏等針葉樹以營養袋、營養缽、土球、樹冠為主。在苗木起苗分級后,盡量做到隨起苗隨包裝隨運輸隨栽植,如起苗后不能立即運走或運到造林地后不能立即栽植時,要及時假植。對需長期假植的苗木應選擇在避風背陰的地方,開溝挖壕,灌木散把,喬木單株排列放置,然后填土踏實,使苗木根系和干莖與土壤緊密結合,達到“疏排、深埋、踏實”的要求,土壤特別干燥時,還應澆水,以防露根和苗根失水。
會寧山區地形復雜,適宜局部整地,主要以穴狀和魚鱗坑為主,漏斗式集流坑為輔;在較為平緩的地段采用漏斗式集流坑整地。整地時間以提前造林時間一個星期最好。
1.魚鱗坑整地
魚鱗坑整地對地表植被破壞較小,是坡面治理的重要整地方法。在梁、峁坡、溝坡地段因坡度較大(一般超過30 度),地形又比較破碎,多采用魚鱗坑整地。具體方法是:在山坡上按造林設計,挖近似半月形的坑穴,坑穴間呈品字形排列,坑的大小因小地形和栽植樹種的不同而變化,通常情況下,坑寬(橫)0.8~1.5 米、坑長(縱)0.6~1.0 米、坑距2.0~3.0 米。挖坑時先把表土堆放在坑的上方,把生土堆放在坑的下方,挖好坑后,再把熟土回墊入坑內,在坑下沿用生土圍成高20~25 厘米的半環狀土埂,在坑的上方左右兩角各斜開一道小溝,以便引蓄更多的雨水。
以栽植點為中心進行挖土,逐步向外擴大,開挖植樹穴面積為2 米×3 米或3 米×3 米,將挖出的熟土集中堆放,用生土堆成外高中心低的漏斗式集流面,在坑穴中心挖50 厘米×60 厘米或60 厘米×60 厘米的植樹坑,坑深40~50 厘米,將熟土回填植樹坑內。最后將集流面夯實拍光以利匯集降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在集流面上覆蓋抗老化塑料薄膜,以提高集水效果。
春季和秋季均可造林,但會寧縣近年來出現雨季反倒少雨的現象,因此秋季不適宜大面積造林。不同樹種適宜的造林季節不同,沙棘、檸條等灌木最適宜在秋季造林,楊柳、山毛桃、山杏、側柏等樹種適宜春季栽植。

為減少苗木水分蒸發,提高成活率,沙棘、檸條等灌木采用截桿深栽,山杏、山毛桃、楊、柳樹等抽枝萌芽力強的大樹,移植時適當進行整形修枝。為了提高苗木抗逆能力,可采用浸根、蘸泥漿適量加入ABT 生根粉、GGR、萘乙酸、吲哚乙酸等生長調節劑處理苗木根系,或采用吸水劑、固體水等高新技術,促進苗木根系生長,提高造林成活率。
裸根苗栽植時,通常采用“三埋兩踩一提苗”的辦法。栽植深度應根據樹種特性、氣候和土壤條件以及造林季節而定。一般情況下,栽植深度在40~50 厘米之間。營養袋和大苗帶土球栽植時,坑要挖大一些,以不能踩傷土球為宜。栽完要做到“苗端、根展、深栽、踏實”。
側柏、楊樹、杏樹、柳樹等喬木,多為3 米×4 米或4 米×4 米;沙棘、檸條等灌木多為1 米×3 米雙株栽植。
以山毛桃×沙棘、楊樹×檸條、側柏純林、側柏×山杏4 種模式最為適宜。前幾年在耕地還林中實施的草灌帶即林草間作,由于難以除草、擴穴培土,雜草競爭水、肥太強,對主栽樹種影響較大,不適宜應用。
栽植后在樹盤覆蓋地膜或稻草、落葉等,提高幼樹成活率和生長量,覆膜時應以樹盤中間低、四周高的漏斗式為好,利于集雨截流。大苗栽植后,避免樹體傾斜,應在樹體高2/3 處打三腳架穩定樹體,并加墊保護層,以防傷樹皮。大樹移植后,可用草繩、麻線扎裹樹干,并涂粘泥遮裹樹體。對一些去冠移植的樹體,在抽枝發葉后仍需保濕的樹木,可采用“鹽水法”打吊針。有條件的地方還可應用噴灌、滴灌、滲灌、液態地膜等節水造林高效技術。此外,針對不同的樹種,要開展松土、除草、灌溉、施肥、平茬復壯、整形修剪及防火、防病蟲、鼠、兔害等管護措施。沙棘、檸條等灌木適時進行平茬,楊柳、山杏、山毛桃等喬木進行合理的整形修枝。山區農戶養殖牛羊,應嚴格防止人畜對植苗造林后的地塊破壞,做好護林防火宣傳。
幼林撫育采取“五先五后”的原則。即先撫育頭年造的,后撫育當年造的;先撫育高生長短促型樹種,后撫育高生長持續型樹種;先針葉后闊葉;先小苗后大苗;先雜草多的后雜草少的。一般速生樹種撫育3 年,慢生樹種撫育4~5 年。當年造林第一次撫育,著重擴穴、培土、扶正踏實,發現瘦弱受害苗及時補栽。第二次撫育穴狀割草,平緩地以苗木為中心直徑1 米范圍內割草松土,將幼樹充分暴露出來,使害鼠無隱藏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