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百年發展的初心和使命,飽含著豐厚的“以人為本”政治倫理精神的核心理念,展示著“民利”“民富”的政治倫理規范精神,以及“民有”“民享”的政治倫理價值訴求。
〔關鍵詞〕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發展觀;政治倫理
〔中圖分類號〕D61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8048-(2021)05-0052-0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薄?〕事實證明,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正是緊緊圍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史,“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的立黨之本、壯大之源。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百年發展的初心和使命,顯示了豐厚的政治倫理精神。
一、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了政治倫理精神的核心理念
習近平指出:“回顧黨的歷史,為什么我們黨在那么弱小的情況下能夠逐步發展壯大起來,在腥風血雨中能夠一次次絕境重生,在攻堅克難中能夠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不管是處于順境還是逆境,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義無反顧向著這個目標前進,從而贏得了人民衷心擁護和堅定支持。”〔2〕
“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核心理念,不僅成就了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而且飽含著人民主體的倫理精神。習近平講:“歷史充分證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正是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中國共產黨人才在百年歷程中不斷地創造歷史、創新時代。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是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命題,是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倫理學“以人為本”原則的價值基礎。當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在確立其唯物史觀,并由此建立起解放人類的政治思想時,他們基于的出發點就是“人”。這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曾明確強調的“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3〕,唯物史觀這個科學就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4〕。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緊扣“人”、緊扣“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而展現的,是對中國共產黨老一代領導人以人為本思想精神的傳承。
無論是毛澤東還是鄧小平,在他們的心中人民總是至高無上的。毛澤東曾把人民比作“上帝”,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我們黨的立黨之基、建黨之本。1944年還在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就講:“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5〕鄧小平也曾深情地說道:“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6〕早在20世紀40年代鄧小平就明確指出:“熱愛國家,熱愛人民,熱愛自己的黨,是一個共產黨員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薄?〕為此,習近平更進一步強調:“要教育引導全黨深刻認識黨的性質宗旨,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8〕
在政治倫理的架構意義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是將人作為主體性的存在。人之所以能夠成為“主體性”的存在,其實質就在于,人相對于物質世界,具有認識和實踐、社會與歷史的不可動搖的本體性地位?!叭四転楸?,是因為有了人,這個世界才有了現實的生機與活力;人能為本,是因為有了人,這個世界才有了存在的實體與價值?!薄?〕在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看來,人民是社會歷史的真正的主人,是人類歷史的創造者。不僅是社會財富的真正創造者,而且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全部人類活動和全部人類關系的本質、基礎”;“創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正是人,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并不是把人當作達到自己目的的工具來利用的某種特殊的人格。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10〕
毛澤東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11〕習近平說:“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一定要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與人民同甘共苦、與人民團結奮斗”。〔12〕又講:“‘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我們必須牢記,任何時候都不能忘卻。”〔13〕在2018年3月就任新一屆國家主席時,習近平又進一步強調:“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中國人民書寫的!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是中國人民創造的!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是中國人民奮斗出來的!”〔14〕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是通過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的首創精神和實踐價值認定,從而肯定人的主體性意義、確立人的本體性地位。
因此,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政治倫理的價值視角來把握,就是以中國人民、中華民族為本的發展,就是力求實現中國人民“作為社會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復歸”的發展,就是為在21世紀中葉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發展,就是最終為實現共產主義的發展,這一發展體現著鮮明的政治倫理精神,是政治文明的趨勢性所在。馬克思說得好:“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也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為社會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復歸?!薄?5〕這種復歸是徹底的、自覺的、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人類豐富成果的復歸,是人類從被剝削、被壓迫的現實災難中向人的身心解放的復歸,是每一個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向全世界宣布的那樣:“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薄?6〕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了這一政治倫理精神的核心理念,百年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踐行了這一核心理念,實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的輝煌成就。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17〕
二、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了“民利”“民富”的政治倫理規范精神
“民利”,即“大眾利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倫理建構系統中的主要規范之一;“民富”,即“人民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道德的踐行目的。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其指向目標就是最大限度地實現“民利”“民富”。習近平講:“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無論身居多高的職位,都必須牢記我們的共和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始終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18〕
堅持“民利”“民富”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以貫之的、堅信不疑的發展理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領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征程中,不僅在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道路上,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使中華民族實現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而且一路向前,雖經波瀾壯闊、驚心動魄,但矢志不渝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在取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偉大斗爭的決定性勝利后,順利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所取得的成就,無一不深深體現著“民利”“民富”的政治倫理規范精神。
“民利”“民富”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倫理學建構中的規范體系,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目的。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曾明確提出了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構想。他說:“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從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這二十年的經驗告訴我們: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不發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說是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薄?9〕1986年鄧小平在接見美國記者邁克·華萊士時又重申了這一思想,他說:“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使社會物質財富不斷增長,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為進入共產主義創造條件。不能有窮的共產主義,同樣也不能有窮的社會主義。致富不是罪過。但我們講的致富不是你們(指資本主義國家——作者注)講的致富。社會主義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薄?0〕
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之后,習近平指出:“必須認識到,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 〔21〕,要“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22〕。習近平這一思想建構,既是政治性的,又是倫理性的。其政治性指向是,始終不脫離“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其倫理性指向是,基于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實際,替民著想,為民謀利,使民富裕。社會主義就是要消滅貧窮,就是要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上,根本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由此,無論從政治的、還是倫理的角度把握,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是以“民利”“民富”作為其規范行為和倫理實踐的。
正是在飽含堅持民利、實現民富的發展理念中,習近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描繪出21世紀最為壯闊的現代化愿景,匯聚起一個國家民族最為持久的追夢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不僅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百年交匯的歷史起點上,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更是“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23〕的新時代。14億中國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所應享受的“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保障,到上學就業穩定、人格尊嚴保證、個體事業成功、人生價值實現,每個人正朝著夢想不斷努力。堅持民利、實現民富已經成為一個現實。
由此看出,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所體現的政治倫理規范精神,始終是同“民利”“民富”緊緊相連的,力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通過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不斷地使每一個中國人的利益最大化,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享有更加安康的幸福生活,使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三、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體現了“民有”“民享”的政治倫理價值訴求
“民有”“民享”是人民幸福生活獲得的重要標志,充分體現著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民有”,即人民對其私人財產的所有權限,就是人民大眾充分獲得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權利;“民享”,即人民對其私人財富的享有權限,就是能夠使人民大眾充分享受到物質經濟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的權利。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耀眼的政治倫理精神,就是無時無刻不深含著對“民有”“民享”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和政治倫理的價值訴求。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深地凝聚著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充分表現出“民有”“民享”幸福生活的價值訴求。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所希望和憧憬的美好未來,就是實現“民有”“民享”。方志敏烈士在《可愛的中國》中就曾如此描述他心中的美好愿景:“中國的面貌將會被我們改造一新……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病,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恨,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憂傷,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暗淡的荒地!”〔24〕百年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史,也就是千百萬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人民的“民有”“民享”幸福生活的獲得而戰斗而犧牲而奉獻的歷史;就是在最大限度上滿足中國人民對物質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權利獲取,最大限度地讓中國人民有權利充分享有物質經濟利益和精神文化利益,而拼搏、奮進和創造的歷史。
幸福生活總是人們不斷追求的一種愿景,也是政治倫理價值的至高體現。由于人類的發展總是受到物質財富的有限性與人們自身對美好生活需求不斷增長性的制約與限制,實現幸福,尤其是實現每一個人的幸福,更是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夢寐以求的愿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其《理想國》一書中就曾描繪道:“我們建立這個國家的目標并不是為了某一個階級的單獨突出的幸福,而是為了全體公民的最大幸福。”〔25〕習近平同樣有深刻的體會:“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薄?6〕他還指出,要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27〕。
鄧小平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曾說過:“我們進了城,執了政,是做官呢,還是當人民的勤務員呢?……可以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做官,一種是當人民的勤務員。如果不是做官,而是當人民的勤務員,那就要以普通勞動者的面貌出現,要平等待人,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但是,進了城,執了政,做官的條件是具備的,這就最容易沾染官氣。事實上,我們許多同志確實已經沾染了不少官氣。所以,我們每天每時都要注意執政黨的特點。這樣,就可以避免沾染官氣,就可以避免脫離群眾、脫離實際,就可以使我們的國家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并在將來發展到共產主義的道路上去,就可以使我們黨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原則?!薄?8〕
從政治倫理的實踐意義來把握,“民有”“民享”不是一種純粹理性的愿景設計,而是一種落實到人們生活的具體狀態,也就是通過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來實現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從而使人們生活更加幸福、自由更有保障、生命更有尊嚴。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賦予我們政治倫理的價值訴求,就是“要隨時隨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29〕。
因此,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超越人本身的一種單純的政治精神和治國理念,它是為了中國人民的“民有”“民享”的價值訴求與幸福期盼。在發展的意義上,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特別強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倫理價值訴求,力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中,帶給每一個中國人的民生福祉是無止境的,即在不斷實現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礎上,強調每一個中國人對自己的價值訴求與幸福期盼是永恒的、永不枯竭的。
習近平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薄?0〕增進民生福祉是政治倫理的價值訴求,正是基于這一價值訴求,習近平講:“要緊盯黨中央惠民富民、促進共同富裕政策落實,持續糾治教育醫療、養老社保、扶貧環保等領域腐敗和不正之風,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庇终f:“要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作風問題,讓群眾在反腐‘拍蠅中增強獲得感……要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堅決打擊黑惡勢力及‘保護傘,決不讓其再禍害百姓?!薄?1〕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滿著政治倫理價值訴求的實踐意義。要真正實現“民有”“民享”幸福生活還需繼續努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嚴重。正如習近平所說:“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全黨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32〕又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33〕,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是一件又一件為人民做實事、做好事顯現出來的。他又進一步強調:“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穩步邁進。”〔34〕
歷史和現實證明,正是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新時代,將千百萬共產黨人的前途命運與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在承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的歷史進程中,春風化雨、春華秋實,經過中國共產黨人與中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這種改變正如習近平所說:“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薄?5〕可見,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正通過中國人民對“民有”“民享”幸福生活的日漸實現,以最有力的事實充分體現了“民有”“民享”的政治倫理價值訴求。
〔參考文獻〕
〔1〕 〔2〕〔14〕〔18〕〔21〕〔22〕〔23〕〔26〕〔30〕〔32〕〔33〕〔3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5,530,139,139,9,9,35,35,19,12,70,70.
〔3〕〔1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273.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36.
〔5〕〔11〕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4,1031.
〔6〕?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上卷〔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1.
〔7〕〔28〕 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04.
〔8〕 習近平在出席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21-02-21.
〔9〕? 閻鋼.政治倫理學〔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8:113.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18-119.
〔12〕〔27〕〔29〕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5,40,41.
〔13〕〔3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3,40.
〔15〕?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3.
〔17〕??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19〕〔20〕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171-172.
〔24〕?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9:100.
〔25〕? 〔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133.
〔31〕 ?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1-23.
【責任編輯:劉彥武】
〔基金項目〕四川省社科規劃項目“新時代大中小學‘螺旋上升開設思政課的實踐與探索研究”(SC21SZ009)
〔作者簡介〕閻鋼,四川大學錦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四川大學教學督導委委員,教授,四川 成都 62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