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國新辦就《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針對老百姓在一些直接現實問題上的困難和訴求,國家發改委秘書長趙辰昕回應,當前群眾反映的這些訴求,更多的是上好學難、看良醫難、住好房難,是在“有沒有”的問題已經得到較為妥善的解決之后,出現的“好不好”的問題,是新發展階段的民生新煩惱。下一步將重點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一方面,政府重點是保基本促均等。另一方面,要多元擴供給促普惠,不斷豐富服務供給,有效降低服務成本。
解決好“有沒有”的問題,《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用清晰的“最”字給出了答案:中國基本建成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在內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應該看到,從“有沒有”到“好不好”,民生新煩惱折射了民生需求的新變化。全面小康社會建成之后,人民對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對收入穩步提升、優質醫療服務、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等有了更多更高層次的需求。從“有沒有”到“好不好”,應善于發現新問題,解決好民生新煩惱。從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到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從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到實施“雙減”解決教育領域突出問題,從推動高質量發展到統籌發展與安全,一系列開創性舉措,不僅確保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期實現,也為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老年人碰到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問題怎么解決?去年,國家印發實施方案,在應急保障、日常就醫等方面作出細致安排。員工遭遇“996”“007”工作制怎么辦?人社部和最高法院已經明確這屬于違法。要讓民生大小事有回音,就要用心用力,為群眾辦好實事。
解決好民生新問題、新煩惱,要有新思路新辦法,在“新”字上下足繡花功夫。解決好民生煩惱,不僅要有精密的部署、從上而下的聯動,也要講究方法、練好本領。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