箋,《辭海》的解釋是:“精美的紙張,供題詩、寫信等用。”它采用手工制作,需經染色、加料、砑光、灑金銀粉或刻印圖案、題詩等各種手續完成,堪稱“紙中美玉”。北京魯迅博物館研究員蕭振鳴發現,魯迅有著濃厚的箋紙情結,僅現存的魯迅書信,所使用過的箋紙就達170余種。
1898年2月,魯迅到杭州探望在獄中的祖父,購買了一部《徐霞客游記》,在這套書的第一冊內鈐有“戎馬書生”印,并夾有庚子年(1900年)冬末重閱時自擬的該書卷目一頁,寫在一張漂亮的箋紙上,箋紙為曙紅色,畫題“風蓮圖”,這是現存的魯迅最早的一頁用箋。
在魯迅的日記中,曾提到靜文齋、寶晉齋、淳菁閣、懿文齋、松古齋、洪興紙店、清秘閣、榮寶齋、九華堂等多家老字號,這些地方所售的箋紙價格不菲,但他還是多次出手購買。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西方文具的傳入,箋紙逐漸出現了衰落的趨勢。魯迅決定用他自己的力量,跟鄭振鐸一道,編印一部《北平箋譜》。經過5個多月的共同努力,用宣紙精印的《北平箋譜》終于面世。這里頭收有各式各樣的箋紙300多種,其中有山水人物,有花鳥蔬果,還有仿古的西域古跡、唐代畫磚,甚至兒童畫箋。
(據光明網 李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