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人們對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圍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偌大的華夏版圖上,卻有很多“迷惑性”的地名。
四川攀枝花,其名源于木棉花。清朝時,攀枝花市還是一片荒蕪,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樹,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木棉花,遂稱“攀枝花村”。在20世紀50年代,地質學家在金沙江畔(今攀枝花地區)發現了大量鐵礦石,此消息上報后,國家高度重視,于是攀枝花村才一步步變成了如今的攀枝花市。攀枝花市如今是以盛產鐵礦而聞名的城市,可以說攀枝花是“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
葫蘆島不是一座島。葫蘆島在遼寧省,是地級市,并不產葫蘆。葫蘆島市其中有個島位于渤海北部,介于秦皇島和營口兩港之間,三面環海,一面毗鄰陸地,全島長約3.5公里,自西北而東南入海中。該島南端峻而突,中部尤狹,原名陶河島,后因形狀似葫蘆,故得名葫蘆島。對于葫蘆島的來源,當地流傳著另一個傳說,說它是一個寶葫蘆演變而來的,因此當地人也稱葫蘆島為寶島。
廣州灣不在廣州。《七子之歌》組詩中有個廣州灣,不少人可能以為它在廣州,其實,廣州灣距離廣州有幾百公里。它地處雷州半島東面,是今湛江的舊稱,雖然公元216年就有“廣州”一名,但是指廣闊的地區,而不是城邑、城池,這種習慣叫法一直延續到近代。與“廣州”一詞相比,“廣州灣”成為地名是比較晚的事,但不等于廣州灣來源于廣州。明萬歷九年,《蒼梧總督軍門志》中的“全廣海圖”第四圖稱吳川縣南仙門港外為“廣州灣”,這是目前能見到的廣州灣最早出現在地圖上的史料。
這種明明身處A地,卻冠上了B地的名頭,廣州灣并不是個例。再比如,蘇州河在上海,河北工業大學在天津,西藏民族大學在陜西咸陽,等等。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