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們的習慣正在改變,從網上看視頻或文章逐漸轉為聽小說或新聞。“耳朵經濟”一詞由此應運而生,成為新的發展市場。
在上海工作的張小姐,每天的“碎片時間”都離不開智能手機和無線耳機。她說:“通勤路上聽新聞,午休聽理財,回家后聽音樂和相聲,做家務和睡覺前則聽小說。平時看新聞、視頻眼睛會很累,而聽,卻是一個很好的放松和恢復過程?!?/p>
如今,中國有很多音頻分享平臺,比如下載量超過6億次的“喜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這些平臺上,有音樂、教育、娛樂、商業等各方面的內容。
據第三方數據公司艾瑞咨詢的統計,2019年中國網絡音頻行業市場規模為175.8億元,同比增長55.1%,用戶規模達4.9億。76%的用戶表示曾在音頻分享平臺付費,年平均付費額為202元。伴隨中國網絡音頻行業的快速發展,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543億元。
中國市場的一個特點是,很多用戶喜歡聽小說朗讀和原創音頻劇。中國第十八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20年,31.6%的中國成年人有聽書習慣。配音演員帶有感情的配音以及富有節奏的音效,提高了聽眾的想象力。比如,2019年人氣科幻小說《三體》的朗讀劇,整個六季的點擊量超過6800萬次。
如今,越來越多企業投資音頻。在中國,制作成本超過1億元的電視劇并不鮮見,有些電影大片的制作成本甚至超過10億元。相比之下,音頻劇的制作成本在幾十萬到幾百萬元之間,若獲得成功,可能獲得高達1000萬元的收益——可謂“低風險,高回報”。因此,越來越多的出版社和小說家正為音頻劇進行量身定做。
(摘自《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