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農村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印發《關于促進茶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一時間引發業內人士普遍關注,同時也透露出中國茶產業發展進程中的多個信號。
在國際上,多個“第一”被中國收入囊中:茶園面積不斷擴大,產量及消費量持續提高,居世界首位:2020年,毛茶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50%,全國茶葉消費總量超過世界茶葉消費總量的40%;茶葉出口量居世界第二,出口額居世界第一。
同時,國內優勢布局基本形成。目前,我國已形成長江中下游名優綠茶、東南沿海優質烏龍茶、長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綠茶、西南紅茶和特種茶等四大優勢區域。云南、貴州、四川、湖北、福建等省茶葉發展迅速,茶園面積占全國的一半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指導意見》此次還旗幟鮮明地繪制出了一幅未來圖景,“基本形成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格局”,一句話,將2025年要達到的發展目標一錘定音:到2025年茶園面積穩定在現有水平,干毛茶總產值達到3500億元,茶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茶文化大力弘揚,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要實現發展目標,《指導意見》重點強調了要打造茶產業全產業鏈。
何為全產業鏈?即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對于這些環節存在的問題,《指導意見》可謂一針見血,也使得舉措更加有的放矢。如:在生產環節,堅持適區適種、適品適種,科學劃定綠茶、紅茶、烏龍茶、黑茶、白茶等主要茶類的生產優勢區,推進老茶園淘汰、低產茶園改造和新建茶園提質;在加工環節,開發新式茶飲、含茶食品等精深加工產品,研發推廣夏秋茶高效加工技術,提取茶多酚等功能成分,推進茶籽、茶渣等副產物綜合利用,變廢為寶、化害為利;在流通環節,打造基礎設施完善、信息功能齊全、交易方式多樣的區域交易中心,引導各茶區探索建立產地市場價格監測體系,正確引導生產、流通和消費。
(摘自《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