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0年,第一批中國人民志愿軍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為了保證戰爭的勝利,隨后,毛澤東同志欽點原駐扎于東南沿海一帶的第9兵團入朝參戰。由于前線吃緊,兵力不足,第9兵團還沒接到補給,就從輯安、臨江等地進入朝鮮。到達戰場時,許多戰士身上穿的還是單衣,腳上踏的也是普通的布鞋,完全沒辦法抵抗北方的嚴寒。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第9兵團與敵人進行了“史上最艱苦的長津湖戰役”。
“原木在移動”
11月27日,大雪紛飛,氣溫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上午,東線美軍首先發難,卻一拳打在棉花上,連對手在何方都摸不清。黃昏時分,輪到志愿軍吹響號角,士兵從隱蔽處躍出,他們的腿被凍得無法彎曲,跑起來就像是“原木在移動”。
經過一夜血戰,美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驚愕地發現,從天而降的十萬神兵,已經在40英里長的山區道路上,把美軍從北向南分成五塊,包圍于長津湖東西兩側及湖南岸的新興里、柳潭里、下碣隅里三個孤立的點上。被圍美軍立即用200余輛坦克在三個被圍地域組成環形防線,志愿軍缺乏重武器,只能用步槍、機槍去沖擊敵人的“鐵桶陣”,付出的犧牲難以想象。
在第一天的交戰中,擔任主攻的27軍第80師減員達三分之一,79師減員二分之一。29日,27軍參戰部隊凍傷、凍亡和傷亡減員已達三分之二。如此慘烈的戰斗,讓久經沙場的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也有些舉棋不定了。
就在這時,毛澤東突然打破“我們不遙制”的信條,向彭德懷、宋時輪等人發來一條緊急電報。電報中稱:“此次是我軍大舉殲敵,根本解決朝鮮問題的極好時機!”毛澤東這封電報,雖然沒有具體的戰術指導,卻似一劑強心針。
從11月30日晚起,27軍集中兩個師從四個方向向新興里發動猛攻,在不計傷亡的情況下突破了火炮和坦克陣地,與美軍展開巷戰。戰士們攻進一座指揮所時還不知道,他們殲滅的正是美第7師31團。該團因為戰績卓越,曾被威爾遜總統授予了“北極熊團”的稱號。在這次戰斗中,“北極熊團”3191人被我軍全殲,團旗也被繳獲。這是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唯一一次全殲團級建制美軍。
楊根思扛起了炸藥包
為了接應陸戰1師南逃,美軍調集300多艘艦船到興南港,還調集了前所未有的航空軍,對我軍進行了史無前例的狂轟濫炸。而我軍官兵則穿著單薄棉衣,餓著肚子,和敵人的飛機大炮做著殊死對決。
為了避免美軍潰逃,20軍早在11月28日,就向下碣隅里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無奈這里環形防御工事極其堅固,經過一夜的激戰,只是搶下了下碣隅里東面的高地。守衛這塊高地的,是58師的一個排,親自帶隊上陣地的,是20軍的戰斗英雄、連長楊根思。
美軍的8次沖鋒都被打退了,而高地上,也只剩下楊根思、一個排長、還有一個負傷的戰士。楊根思命令排長和傷員帶著唯一的一挺重機槍撤下高地,自己則扛起了炸藥包。當40多個美軍沖上來時,楊根思突然從尸體堆里站起來,點燃引線,沖向了舉著海軍陸戰隊隊旗的士兵……
扼腕水門橋
由古土里撤退時,美軍總人數不過1.4萬人,各種車輛卻高達1400輛,機械化程度之高,是志愿軍難以企及的。宋時輪只好使出土八路的老法寶:斷橋破路。
美軍南逃的最后一關,是水門橋。12月8日晚,減員萬余人的陸戰1師通過水門橋,倉皇逃向興南港。煮熟的鴨子從橋上飛了,橋邊高地上埋伏的連隊竟然一槍都沒放,這也太不可思議了。20軍軍長張翼翔派人到俯瞰水門橋的陣地上去看看,只見戰士們一個個在雪坑里,槍都朝公路擺著,無一人后退。走近那些戰士,他們一動不動,都凍成了冰雕……
長津湖戰役中,“冰雕連”在多地多處出現過。12月8日,宋時輪向毛澤東、彭德懷匯報傷亡:“第9兵團80師239團3營6連在攻擊新興里之敵時,受敵火力壓制即臥倒冰地上,最后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除一個掉隊戰士與一個通信員外,其余200多名干部戰士呈戰斗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察尸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
毛澤東收報時,北京天色已晚。身邊工作人員回憶,他默立良久,黯然神傷,獨自走至院內,向著東方脫帽致敬。彭德懷閱電后,果斷命令第9兵團放棄已經被包圍的敵人,趕緊到氣溫稍高一些的地區休整,這恐怕是他一生中最難也最了不起的決定之一……
(摘自《北京日報》 ?孫文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