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軌道交通成為緩解地面交通壓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地鐵建筑結構復雜、環境密閉,再加上人員密集,一旦發生火災,撲救難度相當大,且極易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隨著消防救援隊伍“全災種、大應急”任務導向的轉變,作為救援力量的主體和重要組成部分,在地鐵火災中如何有效實施人員救助,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是我們研究和探討的重要課題。本文深入探究地鐵的火災特性及火災成因,結合當前火災救援面臨的現實困難及國內外撲救地鐵火災的先進經驗,為提升該場景下的滅火救援工作給出建議。
關鍵詞:地鐵火災;現狀;對策
在軌道交通行業發生的災害中,火災占比最高,約占30%,因而地鐵火災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近年來,見諸媒體報道的地鐵火災事故屢見不鮮。例如2009年1月8日,上海軌道交通11號線北段一期工程曹楊路站北端頭井工地現場大火,1死3傷;2011年9月27日,上海地鐵10號線列車追尾,造成61人受傷住院;2015年3月7日,北京地鐵大興線天宮站配電室發生火災,出動了5個消防站、17輛消防車、100余名指戰員到場處置;2018年7月25日,江蘇蘇州地鐵廣濟南路站發生火災;2019年6月26日,浙江紹興地鐵1號線鳳林路站發生火災;2020年3月27日,美國紐約曼哈頓北部一個地鐵站突發火災,事故造成1人死亡、16人受傷。從災害中我們不難發現,城市軌道交通事故偶發率高、社會影響大、經濟損失重。
一、地鐵火災撲救面臨的難題
(一)火場排煙難
地下隧道多為水泥澆筑或框架建造,空間密閉、空氣對流十分困難。發生火災時不能像地面建筑那樣,煙可以通過破碎的窗戶擴散到大氣中,而是集聚在建筑物內,無法擴散,易使溫度驟升,較早出現“爆燃”。隧道內安全疏散與火場煙氣有很大關系,煙霧濃度低,通視距近,空氣含氧量低,加上隧道內熱煙氣流的錯綜復雜,高溫煙氣難以排出。
(二)火場通信難
地鐵隧道和站點的鋼筋網、周圍土體對消防救援隊伍通常使用的350M通信電臺干擾較大,通信中斷的情況時有發生,導致救援前線與后方指揮部失聯,極大地影響了指揮命令的傳達。目前,消防救援隊伍廣泛配置的800M、350M無線通信電臺,800M電臺信號明顯優于350M電臺,但手持電臺在地下一層和指揮中心聯絡還有微弱信號,到了地下二層就完全沒信號了。因此,出現了地上地下聯絡不暢、信息不通、情況不明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地面指揮人員的指揮決策和地下人員的滅火救援行動。
(三)疏散避險困難
地鐵的封閉環境不利于高溫、濃煙的擴散,而煙氣本身具有的毒性會造成被困人員中毒、昏迷,甚至造成亡人事故。另外,煙氣擴散與人群疏散的方向往往一致,而煙氣擴散速度比人群疏散速度要快得多,而濃煙的減光性導致受困群眾在密閉空間里難以分辨方向。這些特點都使人群難以逃避高溫、濃煙的危害,加上地鐵系統的狹窄空間和較長的疏散距離,高溫氣體煙嗆與黑暗環境往往造成群眾心理恐慌,高密度人群在恐慌的情緒下容易發生踩踏事故、堵塞出口等,以上因素都為人員疏散、避險帶來了很大困難。
(四)滅火救援難
地鐵發生火災后,消防救援人員無法直觀火場,需要詳細查詢和研究地下工程圖,分析可能發生火災的部位和可能出現的情況,才能制定滅火方案。同時,由于地鐵的出入口有限,而且出入口又經常是火災時煙氣的出口,消防人員不易接近著火點,再加上起火點附近未經防火保護的隧道承重結構體容易發生崩落,都使撲救工作難以開展。
二、地鐵火災成因
(一)線路設備故障
地鐵設備的正常運行離不開大量電氣設備。在施工過程中,地鐵隧道中鋪設了大量電纜,如電氣設備故障出現,極易引發火災。若維護不恰當、不及時,隨著設備老化,很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火災事故。
(二)乘客缺乏消防意識
為了地鐵的正常運行,管理部門為乘客制定了乘車注意事項,但現實生活中,因管理上的疏忽,部分乘客會有攜帶易燃可燃物品乘車,例如高度酒精、油類打火機等,為地鐵的安全管理埋下了安全隱患。
(三)車廂內部起火
車廂內部火災是地鐵火災分類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部分地區的車廂內部,頂棚、車座及裝飾部分都是易燃材料,而乘客行李中有大量易燃材料,一旦發生火災,車廂內部的可燃物在一定程度上就會形成了助燃的態勢。
三、地鐵火災預防的有效對策
(一)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
一旦地鐵發生火災,撲救極為困難,所以在地鐵的消防安全工作上,我們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方針和“立足于自身自救”的基本原則。作為消防監督部門,要嚴格督促地鐵運營公司自身加強內部管理,督促其落實消防安全責任制,將消防工作列入日常管理范圍,建立消防安全管理組織,成立義務消防隊,制定切實可行的滅火對策和應急預案。在各大敏感節點,組織員工進行消防疏散和滅火演練,提升單位人員防滅火“四個能力”,在關鍵時刻充分發揮自救與疏散人群的重要作用。
(二)加強消防安全設施建設
烏魯木齊地鐵建設相對于其他省市要晚很多年,在消防設施建設上相對健全,但由于地鐵建設的局限和受技術條件及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消防設施依然存在短板。隧道通風排煙設施或多或少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缺陷,即隧道內煙氣進入風道前,與疏散逃生人員、搶險救援人員同處隧道內。如發生火災時,客車迫停于隧道內,如果起火部位處于客車中部,起火部位前后兩部分乘客將向不同的方向疏散,此時無論隧道內采取何種排煙方式,煙氣流向必然與一部分乘客的疏散方向相同,將嚴重威脅這些乘客的生命安全。
(三)加大轄區消防救援隊伍裝備投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為消防救援隊伍,我們必須隨時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以應不時之需。目前,各消防站配置的呼吸器具為6.8升的單瓶正壓式空氣呼吸器,理論使用時間為30—50min左右,但事實證明消防員在濃煙、黑暗的條件下使用,難以滿足地鐵火災救人的需要。例如在韓國大邱地鐵縱火事件中,4名消防員抬1名乘客,每次救人往返耗時近20min。因此,應在地鐵始末站的臨近消防站增配路軌消防車,各地鐵沿線消防站應加強配備雙氣瓶空氣呼吸器和移動供氣源等器材,配備大功率正壓送風機和100m以上管長的排煙機,以及排煙機器人等裝備,才能基本滿足地鐵火災排煙的需要。
(四)建立起可靠的通信系統
消防通信在滅火救援戰斗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暢通的通信能保證命令的傳達,確保現場信息有效傳遞到各級指揮部,為指揮部提供有效的決策支持。因此,地鐵建設單位應當提高對地下空間無線通信的重視程度,加大投入,建設完整、先進的通信設施,解決地下、地上通信不暢通的問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建設者可依據自身經驗引入PED穿地通信等現代化通信系統,并預先埋設消防專用頻點的電纜,確保通信無盲點、配套設備設施完整。同時,各級消防單位必須依托總隊、支隊,加強建設通信保障體系隊伍,形成功能完善、層級分明、優勢互補的通信保障體系。
(五)采取有效的防煙排煙措施
通過整理迄今為止的理論研究成果,結合煙氣蔓延理論和測試結果,筆者認為首先要明確,一切防排煙措施的基本目的都是減少煙霧進行擴散,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護人員安全。若火災事故發生,列車將失去電源,為了確保乘客的避難路徑不被有毒有害煙氣所侵擾,需要根據起火點的位置、火災的實際特點等靈活采用縱向排煙、橫向(半橫向)排煙及重點排煙等方式,及時、快速地將地下通道內的煙氣進行排放。
四、提升救援效率的具體方法
(一)完善地鐵內消防設施的配備
地鐵站臺必須設有足夠的消火栓和相關消防設備。消火栓必須有效設置在地鐵站臺層、站廳層。另外,消防車所連接的消火栓在消防人員進入時,必須在地鐵入口和出口等通道附近設置。同時,為保持與地面救援隊的良好通信,地鐵內需要有緊急照明和緊急通信設施。為了能火災的初期階段控制火勢,地鐵各節車廂都應配備滅火設備,為避免人員和財產損失,必須在地鐵相關重點區域安裝自動滅火系統。
(二)組建地鐵滅火救援專業隊
目前國內地鐵事故救援力量建設沒有一個相應的標準和依據,已經建成和運營地鐵的城市事故救援力量的建設也是不盡相同。鑒于烏魯木齊的形勢需要,筆者對地鐵救援力量的建設有以下幾種設想:
1.地鐵公司應建設專職救援力量。可借鑒國內部分地區軌道交通消防安全方面成熟的做法,在地鐵起點和終點分別建立專職消防隊,其余沿線站點建立志愿者消防站,做到消防站點覆蓋率達到100%。每支專職消防隊按照《專職消防隊建設標準》配置基本滅火救援裝備,每支志愿者消防隊配備有個人防護類、通信類、滅火類、簡易破拆類、照明類等裝備器材。
2.地鐵公司應建設綜合應急處突救援力量。可以借鑒大連“藍鯊機動隊”的做法成立由“特警、交警、消防”等多警種聯合應急處置隊伍。建立聯合指揮部,遇有重大警情,第一時間臨場實施反恐處突、交通管制、現場警戒、維護治安秩序、滅火救援、疏散群眾等先期處置任務。聯合處突力量實行24小時勤務值守,按照就近就地、聯勤聯動、快速反應、服務實戰的原則在地鐵站點進行武裝巡控工作。
3.地鐵公司應建立地鐵消防救援大隊。可借鑒北京、上海等城市建立軌道交通支隊的做法,根據城市地鐵建設的實際及長遠發展建設規劃,在市級支隊列編建立地鐵消防救援大隊,大隊下轄若干消防站,編制為特勤站,主要任務是指導制定軌道交通滅火和應急處突預案,推動軌道交通消防安全宣傳教育培訓工作。
(三)加強地鐵災害事故滅火救援裝備建設
地鐵滅火救援是當今世界一大難題,因空間封閉、結構復雜、人員密集、逃生疏散困難,通信、排煙、照明、破拆、滅火救援難度大,容易發生次生災害等事故特點,所以地鐵救援隊伍所需車輛器材和個人防護裝備的配備可嚴格按照《城市消防站建站標準》和《消防特勤隊(站)裝備配備標準》來編配。在按照標準配備消防車輛器材和個人防護裝備的基礎上,還應當結合地鐵滅火救援的實際,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加強配備:
1.防排煙裝備。地鐵內一旦發生火災,高溫濃煙集聚,能見度降低,并在車站、隧道內迅速聚集蔓延,給人員疏散逃生和滅火救援處置工作帶來極大的危險和困難,應當配備多功能水槍、移動排煙機、大型移動式水力排煙機、排煙機器人、移動排煙車、隧道送風機、陸虎雪炮車。
2.個人安全防護裝備。在地鐵滅火救援戰斗中,消防員受高溫、濃煙、復雜地形等不利因素影響,面臨各種安全威脅,在周圍輻射熱、濃煙等環境影響下,負重、高強度勞動使消防員體力流失嚴重,同時給戰斗員帶來心理壓力,使作戰效能降低。所以,配備性能優越的個人安全防護裝備顯得尤為重要,如40MPa空呼器、4小時氧氣呼吸器、9L正壓式空呼器、降溫背心、數字化消防單兵定位裝置、多功能消防防護服。
3.人員疏散救助裝備。地鐵滅火救援行動必須在正確研判災情的基礎上,堅持“救人第一”的戰術指導思想,堅持人員搜救與滅火戰斗同步展開。所以,應配備的器材有熒光棒、發光通信救生繩、移動擔架、紅外熱成像儀。
4.破拆裝備。地鐵火災發生后,對地鐵站臺門、車廂、車門、車窗等重點部位進行開啟或實施破拆,第一時間打開救生通道是拯救被困人員生命的關鍵。根據實際測試,應配備玻璃破碎器、液壓擴張/剪切鉗、彩鋼板切割鋸。
5.照明裝備。地鐵站在發生火災或者電源故障斷電的情況下,照明對人員的安全疏散和滅火救援行動的順利進行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應配備佩戴式、便攜式、移動式照明燈具。
6.滅火救援車輛。城市軌道交通運營中,快速反應救援車是救援人員快速進入救援現場的途徑,使用車輛可快速將救援人員及救援器材運送第一現場,使處置時間大大縮短,提高救援效率。所以,應配備路軌消防車、地鐵隧道軌道快速反應救援車。
五、結語
作為火災預防的重點區域,地鐵火災一旦發生,極易引發慘重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地鐵各級消防救援站應積極備戰、踏實組訓,真抓實干,形成一股強大有力的滅火救援力量,“召之即來、戰之必勝”。在火災發生的第一時間迅速投入滅火救援戰斗中,為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形成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吳曉林.福田綜合交通樞紐地鐵火災排煙策略研究[A].2018中國消防協會科學技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消防協會,2018:7.
[2]王艷兵,張瑋瑋,高松.地鐵火災事故滅火救援處置對策[J].武警學院學報,2017,33(12):34-37.
[3]李琪鵬.地鐵滅火救援所面臨困難分析及應對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7,4(10):297.
[4]張恒.淺談地下空間滅火救援的無線通信保障的問題及對策[J].無線互聯科技,2014,4(01):79-80.
[5]薛維虎.地鐵隧道火災消防救援問題的探討[J].消防科學與技術,2008,27(12):916-919.
[6]姚富宏.地鐵防排煙系統設計淺析[A].2008鐵路暖通空調學術年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鐵道學會,2008:4.
作者簡介:
李波輝(1987—),男,漢族,廣東廣州人,武警學院消防工程專業畢業,歷任排長、副中隊長、參謀、副科長等職務,初級技術職務,研究方向為滅火救援方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