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摘要:文物古建筑一直都是火災防控的難重點,這不僅是文物古建筑自身文化屬性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由于文物古建筑主體布局的復雜性,以及建筑材料特殊性造成的。做好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工作,對保護珍貴的歷史資源和弘揚區域歷史文化有積極作用。本文簡要分析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幾點強化防火安全效果的應對思路。
關鍵詞: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防火措施
文物古建筑是特殊的歷史文化載體,承載了大量古代文化,是重要的歷史財富,更是人類歷史文明的瑰寶。一直以來,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都備受社會各個領域人們的關注,這項工作有著極高的復雜性、持續性和特殊性,且防火安全管理難度較大。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文物古建筑火災發生概率,并保護文物安全,已逐漸成為相關人士重要研究的內容。
一、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問題
(一)耐火等級偏低
我國的文物古建筑以木質結構為主,部分地區也有土木混合結構形式的文物古建筑。木材本身就屬于易燃物,再加上長年累月的風吹日曬,木材中的水分含量極低,一旦遭遇明火就容易快速燃燒。而且很多文物古建筑都連片建造,如果某個建筑失火便會快速蔓延,造成大面積文物古建筑失火,建筑過火面積會特別大。此外,很多文物古建筑內還有很多字畫、綢緞等物品,甚至部分具有宗教色彩的文物古建筑內部還會進行供奉,蠟燭、油燈等物品比較多,一旦使用或管理不善就會出現火災[1]。
(二)防火間距偏小
我國的文物古建筑大多采取的是“連片建造”的模式,很多地區的文物古建筑密度極高,綿延數百米,甚至幾千米都是古代建筑。在早期的建筑建造中,防火意識并不高,因此建筑物之間的距離較小,再加上歷朝歷代的大量改擴建行為,使得文物古建筑的防火間距變得更小,這樣就會使其在遭遇突發火災時,很難保證文物古建筑的自身安全。如果天氣比較干燥、風力較大時,火勢還會快速蔓延。
(三)消防設施有待完善
我國的文物古建筑一般都遠離市區,還有很多位于深山老林之中,這些區域的消防設施大多存在不完善、不健全等問題。雖然很多文物古建筑保護單位比較關注防火安全,也配備了消防設施,但大多集中在滅火器等常規消防設施設備,一些文物古建筑由于自身結構因素無法大面積裝配室內、室外消火栓,消防供水系統未能延伸到各個區域,一旦發生火災很難立即采取積極有效的滅火措施。另外,很多文物古建筑缺少完善的配套消防通道,尤其是位于建筑群的中心區域發生火災后,消防車很難順利到達火災現場,消防救援行動開展難度較大。
(四)防火安全意識有待提升
從整體上來看,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意識不強主要集中在管理人員和使用人員群體中。以管理人員為例,很多管理人員存在自身職責不清楚的問題,而且管理體系不夠完善,雖然消防管理部門制定了相應的消防安全規章制度,但是由于文物古建筑管理單位未能真正對其有足夠的重視度,導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流于形式的問題。而對使用人員來說,存在大量違反消防安全規定的操作和行為,例如違規使用電器、違規使用明火、電氣線路改造不規范、線路存在老化隱患、消防安全意識薄弱等問題比較突出,這樣也會埋下比較多的防火安全隱患[2]。
二、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措施
(一)加強防火安全制度與管理體系建設
對新時期的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管理工作來說,存在任務緊、任務重、內容繁雜、管理難度大等突出問題,為此要想真正做好這項工作,必須有完善的安全制度和管理體系作為基礎,這就需要不斷完善相應管理制度,并使管理體系變得更加健全。
首先,必須針對文物古建筑防火制定合理的管理體系,明確各個層級管理人員的具體職責,確保防火安全管理工作可以在縱向和橫向進行全面延伸,保證每個管理責任都能落實到具體部門和崗位。在管理體系中,不僅要包含古建筑經營管理單位和消防管理部門,還需要有公安、市政、文化、城管等部門參與其中,使各個管理部門的工作目標變得更加明確。另外,管理部門要明確第一責任人,由第一責任人承擔全局監督、檢查等工作,一旦出現問題,對各個層級責任人采取相應的處罰。
其次,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實現消防安全管理標準化、規范化、常態化建設,通過健全的管理制度,讓消防安全管理工作能落實到位,例如制定崗位責任制,使每個管理部門、管理人員都能明確自身承擔的責任和應當履行的義務,更可以在出現問題后將具體責任追究到各個部門或個人,避免出現“追責無人”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健全的管理制度能使消防安全工作變得有跡可循、有理可依,進而使這項工作的作用更加顯著。
(二)構建完善的消防設施設備
對新時期的文物古建筑防火安全工作更為復雜,防火安全難度更高,除了基本的消火栓、滅火器等設施設備,還需要逐漸引進新型消防設施設備,例如引進物聯網技術,使其能與防火安全管理工作進行高度關聯,比如在每個消防設施設備上安裝電子標簽,通過對電子標簽進行識別和監管,能對設施設備的性能做到實時監控,及時發現存在故障或者需要更換的設施設備問題,確保每個消防設施設備都能處于最佳的運行狀態[3]。
對部分可以安裝消防設施設備的文物古建筑,可以選擇安裝自動滅火噴水裝置,一旦發生火災能立即啟動自動滅火處理系統,從而使滅火救援行動時間大幅度提前,將火災帶來的威脅降至最低。還可以安裝煙感裝置,一旦識別煙霧系統便能自動發出預警信號,做到早發現、早處理。針對部分無法通過消防車的古建筑群,應當做好消防供水系統建設,保證消防用水供應充足。有條件的單位還可以配備小型消防摩托車,這樣可以確保消防設施設備延伸到各個區域,使消防設施設備沒有應用死角,最大限度提升消防安全管理水平。
(三)加強有關人員消防安全意識
文物古建筑管理者和使用者必須有較高的消防安全意識,嚴格使用各類電氣設備,尤其是插電板、電動車等設備。在使用明火時,應當打起十二分精神,做到“人走電斷、人離火滅”,堅決避免出現電氣設備長時間待機運行,或者明火無人管理等問題。對文物保護區和日常生活區,要有明顯的防火分隔裝置,無論在古建筑內部還是外部,都不允許吸煙,這就需要做好對游客的防火安全警示和教育工作,在景區內要多設立消防警示牌。
文物古建筑管理單位應當定期對電氣設施進行消防安全檢查,尤其是電線、線纜更是檢查的重點,及時更換老化的電線和線纜。如果進行電氣線路改造,必須向消防管理部門申報,檢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另外,管理部門還需要制定積極有效的應急處理機制,定期進行消防演練,所有古建單位人員都要做到能正確使用消防滅火設施,能正確引導被困人員有序撤離,能正確報警并發出預警警告。尤其在人員比較密集的節假日,古建單位更需要加強巡視,及時制止違反消防管理規定的行為。通過微信公眾號,定期發布有關防火安全教育的圖文,這樣可以有效提升游客、管理人員的防火安全意識和工作水平。
文物古建筑不同于常規建筑物防火安全管理工作,更需要做到規范化、常態化建設。管理部門要制定完善的管理體系和制度,加強對消防設施設備的智慧化建設,提升防火安全教育、監察、應急演練的力度,定期對電氣設施、消防設施設備、景區明火點進行安全檢查,這樣可以顯著提升防火安全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陳娟娟.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問題及對策研究[J].今日消防,2020(05):81-82.
[2]陳成.歷史街區中古建筑的火災隱患及預防措施分析[J].住宅與房地產,2020(06):259.
[3]孫樂雷.基于模糊層次分析法的文物古建筑火災風險評估及對策建議[J].今日消防,2020(08):51-53,55.